老师寒夜带学生参观工地民工加班,网友:这是励志还是职业歧视?

我曾经对班上的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因为是农村学校,所以班上留守儿童比较多,学生的父母大多数是在外地打工。调查的题目是:你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外从事的是何种职业吗?自己父母的工作时间,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强度怎么样?

调查结果并不理想,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只是大概知道自己父母在某个城市打工,对于父母的工作只是笼统地知道进厂或是在工地干活,不知道具体的职业,当然就更谈不上能够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了。

很多父母不愿意跟孩子谈及自己工作的内容,也不愿意告诉孩子自己的工作有多么辛苦,怕给孩子带来压力,增加孩子的思想负担,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这种想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话说回来,对孩子的教育也不能一味“保护”,让孩子适当了解一些工种的辛苦,生活的不易,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他们明白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这不,为了让孩子们体会生活的不易,江苏连云港某中学的韩老师,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带着孩子冒着零下三度的严寒,站在阳台上,眺望对面工地上民工加班。根据韩老师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无论环境多苦,都要坚持,我们的父母,都在为家庭,为社会努力拼搏。让学生明白生活不易,青春就要努力拼搏,永不懈怠。

这段视频被传到网上之后,立刻引起了热议,有的网友为韩老师的行为点赞,认为留心处处皆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很实在,在视频下留言:“只希望你现在努力,不负青春”“万丈高楼平地起,今天的刻苦学习换来明天的满满收获!”“老师的良苦用心,值得推广,为老师点赞!”……

但是,也有一部分网友对韩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提出质疑,虽说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做法值得商榷,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不会让学生产生职业歧视呢?是不是在间接告诉孩子,不努力读书就只能工地搬砖呢?

其实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应该带领学生参观工地民工寒夜加班,而在于参观之后老师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果老师是以贬低加班的工人的方式来激励学生用功学习,当然有违教育精神,但是如果是通过这个事例来告诉学生,职业有很多种,有的很辛苦,有的相对轻松,学习可以让你有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学习更有动力这有何不妥呢?

或者像韩老师所说,只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工人寒夜加班能体会到生活的辛苦,进而体会到父母为自己的付出,懂得坚持和拼搏,这也没有什么不妥。

说到读书的作用,我想起龙应台对他儿子说过的一段话,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读书的话,你的就业方向只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相对来说会比较辛苦。而读书多一点,你可以选择当白领,做老师,护士,如果你学历层次足够,学习的只是足够丰富,你也可以成为科学家,学者等等。当然,高学历的人也可以去工地搬砖,也可以去做清洁工作,但是学历低的人不可能成为专家学者,或者白领,老师医生什么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然,读书学习也不完全是为了求职,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比如有文化的人外出游玩之时,看到落日余晖,群鸟飞翔,想到的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没文化的人只能感叹:“卧槽,好多鸟,卧槽,好好看……”;当有文化的人要表达一下爱国情怀,朋友圈可能就会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而没文化就只能发点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的;有文化的人失恋了,可能会说上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没文化就只能是”香菇,蓝廋,求抱抱“;被炒鱿鱼了,别人都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就只能发: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为老师,我认为韩老师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大多数同学的父母都是普通劳动者,赚钱都不容易,他们为了生活,四处漂泊,用自己的汗水力图给孩子好的未来,给孩子安稳的生活,这难道不值得感动吗?作为孩子体谅一下父母的不易有何不妥呢?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