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伤谁来弥补,北大女生的选择无愧于心,只愧于情

文/石老师聊教育

有人欢喜,有人愁。有的孩子是在蜜罐里长大的,而有些孩子却是在柴火旁长大的。

据统计,中国有2.9亿农民工,而他们的孩子多数都是跟随着爷爷奶奶长大。

在他们心里爸爸妈妈才是“陌生人”,而爷爷奶奶才是“爸爸妈妈”。

没有过分别,就无法体会父母的舍不得,

即使每年父母能买好看的衣服,买没见过的零食,也抵不过在身边的陪伴。

父母与孩子是恩人,是亲人,是生自己的人,但也是“陌生人”。

你对父母的印象是什么呢?

“只有一年见一次,感觉有点不熟”。

这是今年最火的北大新生钟芳蓉的采访。在采访里,她叙说了自己小时候对父母的印象,也叙说了很多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的害怕。

那些留守儿童在遇到难事的时候,第一想到的是同学,而非自己的父母。若是不能讲、不能找同学,那就写在日记里。

留守儿童悲哀是懂事。

她们懂得父母的不容易,她们也爱自己的父母,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而父母呢,她们更爱自己的子女。但一双手都在忙碌,无暇拥抱自己的孩子。

“我的钱可以给她全部读书”

这是钟芳蓉父亲的话。一对父母怎么忍心自己的孩子不在自己的身边,他们唯一能补偿的就是用自己的支持,自己挣得血汗钱去弥补。

当老师说女儿的成绩很好,读书很厉害,转到城里去读,才能读出去的时候。

钟芳蓉的父母没有迟疑,进城读书,就需要更多的钱了啊!

但这对父母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太多,他们希望能给孩子一起好的起点,让孩子未来不会像他们一样,继续做农民工,吃没有文化的亏。

当女儿考上了北大后,父母的眼泪也在这一刻决堤,没有耽误孩子,这是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幸运。

当女儿钟芳蓉报考了“北大考古专业”时,她的母亲只说了一句话:“赚不赚钱我们不懂,但我们尊重她的选择,她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

作为农民工的父母觉得亏欠作为留守儿童的女儿。

而女儿的选择却来自2.9亿农民工的生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农民工的眼里:子女幸福,若是能和自己过不一样的生活就好了,不重复自己的老路,就是最值得庆幸的了。

在留守儿童的眼里:选择就是自己的喜好和坚持,没有父母的陪伴,她们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信仰。

钟芳蓉的选择告诉我们,留守儿童的痛是用金钱弥补不了的,她们的痛可能需要一生来弥补,而选择信仰,才会让她的心更加温暖。

在被问及父母的时候,自控力极强的少女留下了眼泪。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她的选择无愧于心,只愧于情。

她也知道考古可能对人生意味着“困苦,艰难”,甚至还不上父母的养育之恩。

但信仰是她一直追求的目标,是满足心还是满足情感呢?两者不可兼得吗?

不,两者可以兼得。像她妈妈说得那样尊重。

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相爱着,也互相尊重着。

北大少女的选择是来自2.9亿农民工的生活,那么留守儿童的伤痛谁又能来弥补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钟芳蓉和父母的事件告诉我们:

1、子女和父母不是对立面

很多家庭的子女总是和父母对着干,而父母总是认为孩子不听话不上进,实际不是的,父母在埋怨自己的时候,子女也在埋怨自己的父母。

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也不是别人家的父母,放下成见,就会发现,子女与父母之间隔着的山不见了,一伸手就是拥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不懂教育的父母,也不要阻碍孩子的学习

很多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不懂的科学教学,不懂得教育子女,在课业上也辅导不了自己的孩子,但这都不要紧。

要紧的是,不要阻碍自己孩子的学习,不要阻止孩子去接受教育这就足够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今日话题:你对钟芳蓉的选择怎么看?

若是喜欢我的文章记得分享收藏,关注我哦!

本文全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