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少年故事》,为什么优秀的少年都偏爱编程?

在中国,青少年学编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但学编程究竟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益处,一直是大多数中国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在小贝老师最近沉迷的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中,几名中国小少年的学习经历和其父母的教育观,或许能给想让孩子学编程的家长朋友一些启发。

《中国少年故事》目前已经播出五集,集结展示了北京地区7名学生的学习生活。这7名小朋友虽然来自北京的不同城区,但小贝老师却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个共性——喜爱编程

7名小朋友里有6人都曾学过或正在学习编程,其中有4人曾参加过像蓝桥杯、中国micro:bit挑战赛、CPA全国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测评、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等编程比赛或考试。

10岁的焦天瑞,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云岗小学,曾获得过第十一届蓝桥杯Scratch初级创意编程赛北京赛区选拔赛三等奖,还是全国首届CPA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考试双证获得者;

11岁的陈思凝,就读于北京八中少年班,获得过第十届蓝桥杯青少年Scratch高级创意组北京赛区一等奖、2019年小小杯暨全球micro:bit挑战赛中国赛一等奖;

就读于海淀区玉泉小学的严若愚(11岁),曾参加第十二届蓝桥杯大赛青少年组STEMA考试,成绩排名TOP1%,已通过CPA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测评Scratch一级、Python一级;

西二旗小学的汪禹晟(10岁)和若愚一样拿下了CPA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测评Scratch一级和Python一级,还通过了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C++一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纪录片的另外两位喜爱编程的小朋友岑隽喆(9岁)和宝迪(8岁半),虽然还没有开始参加比赛或考级,但也都有自己热爱编程的方式。岑隽喆是读编程相关书籍,宝迪也从去年疫情期间开始在家上编程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些孩子中,有11岁就上了重点中学少年班的小学霸,也有刚8岁多的低年级小学生,他们或全科优秀,或有自己的特长。

小贝老师不禁疑惑,为什么越优秀的孩子越喜欢编程,越精英的家庭越重视编程教育呢?在纪录片中,各位小朋友的家长给出了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焦天瑞的妈妈认为,让孩子参加考试、考级并不是为了想让孩子拿什么奖项,只是学了这么久,要让孩子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成绩验证。而且,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将来孩子的立身之本不一定是单一的知识,反而是综合能力强的人会更好一些。天瑞妈妈这一观点与贝尔科教创始人王作冰“单一能力型人才、知识型人才已经无法应对来自未来的挑战”的教育观不谋而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8岁半的宝迪是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小的,在宝迪妈妈看来,学习编程对于孩子的好处更多体现的学习习惯上。宝迪妈妈说:“他(宝迪)是一个粗心的小孩,但是编程这件事会告诉你一步一步按照步骤操作,对于孩子的条理性是有提升的。”

让宝迪妈妈最开心的是,孩子也确实收获颇丰。在学习编程后,宝迪一直相对较弱的数学科目第一次拿到了全班第一,大大提升了他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为985高校硕导的陈思凝妈妈,对小小年纪就进入重点中学少年班学习的思凝要求比较高,考虑的更加长远和深入。思凝妈妈希望她能够从小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正确分辨网上的信息。同时,思凝妈妈也会主动给女儿讲解APP背后的编程算法,让孩子明白事物背后的根本逻辑。

思凝妈妈前瞻性地认为,00后这一代人将要面临的挑战远超他们这一代,她最希望的还是孩子将来能够投身自己喜欢的领域,去创造性的解决一些问题。贝尔科教创始人王作冰在他的最新著作《培养未来创造家》中也写道:“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分数,而是创造力。”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创造性人才。

而编程,正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有利“武器”。

学习编程的意义,对每个孩子而言可能都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的是,编程为所有孩子都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新世界的大门,它不仅能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升,扩展孩子未来发展的选择空间,更能从根本上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

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编程教育,贝尔科教在创始人王作冰的带领下,在近十年间也付出了巨大努力。通过打造优质的课程内容、研发前沿的智能教具和拓展创新的学习空间,带给广大孩子们一堂好的编程课,让孩子们更有能力和空间去选择自己想走的路。

正如思凝妈妈在纪录片的结尾所说:“孩子,你一定会去火星的!”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贝尔科教也希望所有学编程的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通往“火星”的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源自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