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二本贴上了标签?

一场蓄谋已久的逃跑计划

山西传媒学院 马瑞 | 稿

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第二批次,就是通俗而言的“二本”。而与之相伴产生的,就是“二本生”。

传统观念、社交媒体以及就业市场的多方合力下,就像“小镇做题家”一样,“二本生”包含着浓郁的自嘲色彩和无奈。

分低就是差的传统观念

分数低就是差生,这是一直以来大众评价学生的金科玉律。可不巧的是,在目前的环境下,分数是进入大学生活,接受大学教育的不二法门。简言之,围绕分数所制定的录取门槛分为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自然,第二批次的学生成绩要差一些,也就成了本科教育里的差生。

小句(化名)就是一名二本生。的确,当年她的成绩勉强达到了x省的二本线。没人知道的是,高中毕业后,她已经在南方打过两年工,做的是电子厂里的负责装配的工人。同车间的领班,只比她大几岁,因为是本科学历,进厂几个月就做到了管理的岗位。所以她决定读大学,希望借此改变命运。自学半年,费尽“洪荒之力”,考上了当地的一所二本。

一定意义上而言,小句应该是“回头是岸”的典型。然而,没有人会关注,或者说不会有人在乎这些二本的学生之前的教育经历、他们的成长环境、他们在决定命运的高考中发生了什么。总之。一言以蔽之——二本就是些一流里的“二流”。

社交媒体引发的学历焦虑

新媒体的发展是侵入式的,以手机为代表的的社交媒体异军突起,迅速占领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同化了人们的日常习惯。

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社会的图景,现实社会的身份或多或少真实地暴露在网络中。

在网络的生活空间里,名字是可以随时修改的昵称,头像可以是个性的表达,照片可以是精修的美照,唯有学历成为了无法突破的枷锁。在一些问答类的软件上,为了提高回答的可信的,应用方会提供实名注册,注册认证后的身份下,会明晃晃地写着用户的本科学历。于是就出现了“人均985”的场面。

不是平台方不认证普通二本,而是在社交媒体的场域里。二本成为了藏污纳垢之所,二本的学生也面临着标签化。

有的学生在网络上直接发问“二本生的前途何在?”消极者坦言,二本是他一生的羞辱。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图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网络上的声浪会反过来影响现实的生活。同样地,网络上不敢露面,害怕被群嘲的二本生,现实社会中也承受着无形的压力。就是网络社会中一样,空缺的学历认证一栏,外人不会留心,网友也不会留意,而对于自己好像成了心里填不上的遗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暗礁式的成长之路

抛开前述的各种观念的无形压力,就业是面临的压力是现实的、具体的、触手可及的。部分企业在招聘启事中明言,只招收一本学校的学生。就这样简单地,二本的学生就被踢出竞争的队伍。再通俗一点,我甚至可以看到企业满脸不屑地说:“你不配”。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明文对此类行为进行了规定,可总是有些学生遭遇着学历的“潜规则”。

考研的路上,二本的学生也并不顺利。冲击名校的他们,在缺乏好的大学教育的前提下,就像是一支支孤独的敢死队,而在冲锋的开始之前,问的最多问题就是“xx学校,考xx大学难吗?”难不难是心理有数的,更多的时候试想找到一个成功的“二本一战985”的案例以此激励冲击顶峰的信心。

随着研究生队伍的进一步扩大,未来的前行之路充满着坎坷。

如此的一篇短文,很难描绘二本生的完整面貌。尽管如此,还是希望社会能把繁忙的注意力分一些在这个庞大的群体身上,无论对于谁,只有正视才能激发二本生这一群体最大的活力。

佚名分享

“嘿,加入我们,一起变得有趣”

这里收集了那些不太愿意迎合的青年

标签: 二本 学历 小句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