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美国队长”化身“舅舅”守护七岁天才萝莉

假如你有一个天才孩子,你会怎么教育他?

电影《天才少女》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七岁天才萝莉的故事。

“美国队长” 克里斯·埃文斯,这次脱去超级英雄的外衣,卸下守护地球的重任,回到现实生活,化身“舅舅” Frank,守护7岁小萝莉。

七岁小萝莉,有一位数学天才母亲戴安,戴安从小被自己的母亲控制,整日研究数学,没有娱乐,没有伙伴,没上学有体育活动......

被当做母亲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经过严格训练成了数学家。

成年后,因为受不了母亲的控制,得了抑郁症,选择自杀,并把小萝莉交给舅舅Fank抚养。

Mary继承了妈妈的数学天赋,六岁半的她已经开始看查尔斯齐默的著作《高等代数的演变》,开始自学微积分,7岁已可以理解各种高等方程。

舅舅Frank不愿外甥女Mary重蹈她母亲的覆辙,他试图压抑她的天赋,坚持让Mary上最普通的学校,和同龄人一起学习、玩乐。

拼尽一切努力,让玛丽过得像一个普通小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玛丽的外祖母,她希望外孙女能像她的天才母亲一样,继续走一条艰苦卓绝的求学之路,解决人类的数学谜题。

和儿子在教育理念上产生了冲突,最终让母子二人为了玛丽的抚养权走进了法院。

与其说这是抚养权的争夺,不如说是两种教育观的对决。

舅舅:尽情享受一个普通孩子的快乐

Frank希望Mary有社交,有朋友,去过她这个年纪该过的生活,于是把她送去了一所普通的学校。

影片的一开头,我们就看到帅舅舅Frank把Mary打扮得跟个迪士尼电影里的人物似的送上了去学校的校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坐在一年级教室里的Mary一脸不乐意,她不屑于学习1+1等于几,还顶撞校长要求把她送回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学校发现了Mary的天赋,建议Frank送她去专为天才儿童设立的该等学校,还可以为他争取奖学金,但是Frank拒绝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坚持让Mary留在公立小学里,结交同龄人的朋友,参与更多的户外活动,可以尽情的玩耍,拥有自己的童年生活。

于是有礼貌地拒绝了这个提议。校长感觉吃惊:“我们学校没有能力培养她这样的小孩。”

Frank:“那就把她培养成一个普通孩子好了,这样对大家都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Mary整日沉迷数学不可自拔,Frank看不下去了,会带她出去晒太阳,夕阳下,一大一小的剪影,Mary像个小猴子一样在Frank身上爬来爬去,她一伸手,舅舅就将她举高高放到肩膀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舅舅Fank深知对于Mary来说,现在这个年龄阶段,学习已经不是一个需要她去努力的目标,而是拥有普通孩子的童年,对她来说才是最紧要的挑战。

当我们看到7岁的Mary,跟舅舅在海边玩耍,与邻居在家里唱K,都会发自内心的感觉到,这比她端坐在电脑前,紧皱眉头的学习要好多了。

这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样子,也是舅舅倾囊相授的结果。

可舅舅的方式就完全正确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Mary自知是一个天才,面对老师提出的简单的算数问题,她不屑于回答,她热衷研究数学难题,对于Frank的刻意保护,对Mary来说是另外一种限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隐藏天赋在学校过着回答1+1等于几的”普通生活“对Mary而言就是一种"低幼且无聊的折磨“。

外婆的出现,两种思想的碰撞,或许是一种力量迫使Frank去反思自己的”压抑天赋“教育方法是不是另一种“强迫”。

外婆:必须牢牢抓住她的天赋,不能有丝毫懈怠

在法庭上,当Mary的外婆被追问Mary母亲的童年,是否有过玩乐的时光,是否看过体育比赛,是否有过夏令营,是否有过亲密的关系朋友这些问题时。她说:

“这都是浪费时间的活动。拥有天赋的女儿,应该肩负更大的责任,用尽一生去解决常人难以想象的难题,推动科学的进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得知Mary和女儿一样拥有天赋时,她强行介入,争夺抚养权,希望把Mary变成她第个二女儿,力求等Mary长大了,继续解决那道女儿未完成的数学难题——穷极一生都在证明纳维斯托克方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是七年以来,她第一次出现在了自己儿子和外孙女的家门前,只是因为Mary的惊人的数学天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她看来,Mary不是普通人,所以她注定要接受不平凡的人生。而人类社会的伟大进步,则都是因为像她这样的十亿分之的天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Mary既然已经背负了如此伟大的使命,又怎么能够和修船的舅舅住在破烂屋子里,念着平凡的一年级,过着平庸的童年呢?

所以她不顾一切地想要争夺Mary的抚养权,试图给予她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让她循着一个“天才”的人生轨迹兢兢业业地为数学事业奉献一生。

如果Mary跟着外婆一起生活,虽然她可以拥有完美的教育条件和生存环境,去完成她的数学事业,但是她终究会成为她母亲的翻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外婆霸道、专横,冷酷无情,但是她却能给Mary提供最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充分开发她的潜能,帮助她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舅舅Frank温和,耐心,他最能理解Mary,也最能给她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他没有稳定的工作和舒适的居住环境,甚至不愿意让她进入专门为天才儿童开设的学校学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个想要让小女孩Mary成为伟大的天才,一个却希望天才Mary做一个平凡的小女孩。这场抚养权争夺战注定没有赢家。

3.天才,我们需要的不是埋没,塑造而是引导

影片的结尾,在两种极端教育观的碰撞后,Frank试图寻找到一种平衡,送Mary去高等学校学习与之智力相匹配的知识,业余生活,让她和同龄人一起玩耍,拥有童年乐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意识到自己为了逃离母亲避免重蹈姐姐覆辙的努力,对于玛丽而言,或许已成为一种反向的高压教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外婆伊芙琳,当弗兰克告诉母亲,姐姐早就取得研究成功,但她嘱咐 必须在伊芙琳死后发布时,她深知这番嘱咐包含着深深的 怨恨,她是不想让母亲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胜利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看着沾满泪计的草稿, 伊芙琳痛苦, 原来她早已失去女儿。逼死女儿的是自己。

自己年轻时为了爱情放弃事业,便把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视为替生,来弥补自己的遗憾。却忘了女儿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选择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们最需要的教育,不是完全放任不管,也不是强制学习,而是在我们兴趣的基础上学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部电影讲述的并不是一个天才少女的成长,在整个故事中,获得成长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教会我们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孩子需要被完全接纳,需要被爱

故事中有几个情节非常打动我:

Mary违反家规,早上出现在家里,意外看见自己的老师和Frank在一起,Frank感到尴尬,就对Mary发了火,然后Mary就在自己房间生闷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Frank随后来向Mary道歉,Mary问: “是不是因为自己他没有了个人的私生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Frank回答:“我那个时候说的话就好像你之前因为我没有给你买钢琴而说我是最差的舅舅一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Mary一下子就明白了。是啊,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都会生气,并且会在气头上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但那些话真的不是我们的本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外婆为了打赢官司,找来了Mary的生父,事后Mary知道了自己的父亲出现,距离那么近,却没有来看她,她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不被重视的人,一个人在厕所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时候男主把他带到医院,一直等,直到医院的另一群人因为接生成功的消息而兴高采烈,男主对Mary说:“你出生的时候也是那样,我们都很高兴。”

Mary笑了,心结一下子被解开,她知道了原来大家都这么爱他。让Mary通过自身的感受,自己解开了心结。

而这,远比旁人万千句苍白无力的安慰来得有用得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那个法庭要求的谈话里,Mary被问到为什么觉得Frank是个good person的时候的回答到:在发现我是天才的时候,他就接受我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外婆要他只是因为她是天才。

对于外婆,她是天才外孙女。对于舅舅,她只是外甥女。这便是本质的不同。

孩子的内心是敏感的,你需要让他知道他是完全被接纳,值得被爱的,Frank用情景带入的方式,让Mary明白他是被欢迎来到这个世界的。

你的回答和教育方式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很多,稍有忽视,一颗“不安”的种子便深耕在她们心中。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你好”换成“你想要什么”

Frank没钱,住破房子,没钢琴,靠在码头给人修船为生,收入低,没有医疗保险。

外婆有钱,住好房子,有钢琴,收入高,有医疗保险,剑桥大学高材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把以上已知条件代入“谁更适合抚育小孩””题目里,谁会赢得孩子,是一目了然的事。

Frank因为自身条件无法与自己的母亲相并论便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可以给Mary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看着寄养家庭洁净、华丽(跟他的单身汉狗窝相比)的大宅子,看着自己无法给予玛丽的物质生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于是便妥协把Mary送去富裕的寄养家庭。

他却忘了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在她知道自己不得不和舅舅分开,要去寄宿在另一个家庭里的时候,她撕心裂肺的哭,一遍一遍地说我需要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弗兰克,你跟我保证过的。你跟我保证过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可无论Mary怎么哭,怎么不愿意,Frank都不回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一次的分离对Frank的打击格外大,他终日闷闷不乐。直到发现他们曾养的独眼猫咪被送到了宠物认领中心,他才意识到,Mary需要他,他不应该放弃对她的承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些不接受独眼猫的人们,他们心里没有爱,给得了Mary物质条件,却给不了她真正的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后的大结局,弗兰克飞跑去拯救玛丽,打开门,玛丽像个小囚徒一样正被姥姥和数学家们困在中间,苍白的小脸阴沉苦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像英雄救险一样把她从她的坏命运里救走了。他们拥抱,痛哭,承诺永不分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尊重他们的选择,聆听他们的心声,往往比那些所谓的物质满足更重要。

这也是对所有父母家人更大的考验,因为即使是再贫穷的家庭,付出关怀和爱,依然比付出金钱困难太多。

全方位对孩子生活掌控,也让孩子失去自我

数学天才少女黛安从小被母亲禁锢在家中研究数学,没有娱乐,没有伙伴,没上学,没有体育活动,没去过夏令营,没当过女童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同龄人所有的一切她都得不到。她十七岁时,初恋对象带她去私奔、滑雪,母亲伊芙琳冷酷地报警称对方绑架。

由于自幼零社交,没有辨别能力,后来黛安跟一个不负责的男人胡乱发生关系,怀孕,生下Mary,被母亲丢下,最后自杀。

对于她的生活,童年,未来,她没有选择权,完全按照母亲的步伐一步步走下去,她失去了她自己,成为了母亲实现梦想的工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天赋异禀并不应该成为被剥夺快乐和自由的理由,享受童真和快乐才是每个孩子应该拥有的权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伊芙琳一开始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

我们感谢父母给我们生命,养育我们,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

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爱他,才会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的童年不会重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强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会让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意愿,渐渐失去自己。而这将会成为教育最大的失败,把孩子当做家庭中的一个平等成员看待。

如果你的孩子是天才,你希望他是天才还是孩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