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孩子厌学,父亲辞职带孩子周游全国。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辽宁丹东一个14岁的男孩儿厌学,他的父亲徐先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开着房车陪伴孩子环游中国,开启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希望用另外一种方式,让孩子体验真实的生活,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重新思考人生。

首先,我为这位父亲,点个大大的赞,为他的智慧和勇气。有人说,因为他有钱,所以才可以这样做,是这样吗?我看未必。即使家里经济条件允许,我们身边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地为孩子做到这一点呢?不把叛逆、厌学的问题,单纯归结到孩子身上,而是真正地做到陪伴孩子成长,一起度过人生这段最关键的时期。

一个厌学的孩子,在家庭中的杀伤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难以想象的。

我有一个朋友,是孩子的妈妈。她的孩子也是在初二,14岁的时候出现厌学情绪。开始还听家长劝,勉强地学,状况时好时坏。但是后来开始逃学,老师说不听,关系要好的同学劝也不听,最后发展到完全不和外界联系,谁的电话也不接,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中考前更是说不参加考试了,把他妈妈急得要疯了,完全乱了方寸。

家里从开始的大吵大闹,变得跟死一样沉寂。用我朋友的话说,一回到家,就能感觉到那种逼人的、令人窒息的压力和痛心。她真的担心有一天自己会疯掉,甚至做出什么不受控制的事情。

她也曾考虑让孩子休学一年,因为知道,即使孩子被逼着参加了中考,结果也是无学可上。倒不如让他在家休息一段时间,把所有的压力都卸掉,完全放空,最坏也不过如此了,至少不会更糟,孩子还在身边,孩子身体还是健康的。通过一段时间的沉淀,等他真正想学习了,再回到课堂去。

休学,一定是所有的办法都试过了,不奏效,才做出的最后决定。这不是逃避,而是以退为进。

当然,这样做对家长的内心是个极大地挑战。在休学的过程中,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积极地思考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至关重要。

gap year 间隔年

谈到休学,其实西方国家一直有gap year的做法,中文直译过来就是“间隔年”。这些国家的年轻人,可以选择在高中毕业后,上大学以前,或者大学毕业后,工作之前,不马上继续学习或者工作,而是用一年时间到各地旅游。这个旅游不是享乐式的旅游,而是深度的体验当地的文化风俗,体验不同地域人的生活,是一种深度游,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学习,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们中国的古人圣贤留下的智慧。

犹太民族更是深信,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而应该放眼世界,具备全球视野。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数字就知道了: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22%的获奖者都是犹太人。

美国华尔街的精英中,50%都是犹太人。

在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中,犹太人的地位都举足轻重。

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毕加索、基辛格、斯皮尔伯格、莱曼兄弟、巴菲特、黑格尔、扎克伯格这些成就辉煌、享誉国际的名人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犹太人。

重视教育,是犹太民族最为突出的优良传统。

早在1897年,第一次犹太复国大会上,他们就确定了要建立一所希伯来大学,可见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如此高智商,如此智慧的犹太人,却在25岁才开始上大学。

犹太人会在高中毕业后,先被要求服兵役,无论男孩女孩都要履行兵役的义务,男孩3年,女孩儿2年。并且结束后也不急着考大学,国家会奖励每个人一笔高额的津贴,鼓励年轻人去世界各地旅游,增长见识。通过1-2年的深度游,真正了解社会,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然后再决定报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通过服兵役,通过深入到世界各地的旅游,增加阅历,增长见识,形成了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以后,再有的放矢地选择大学、选择专业,我们真是不得不对这个民族的智慧,表示由衷地赞叹。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在高考选志愿时,是多么的迷茫。70后更是要在考前,就要完成报考学校和专业的选择。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上网一搜,就能对各个学校各个专业,有大致的了解。大多数人,在自己不清楚想要什么的情况下,选择了自己不了解的专业。

报考学校是茫然的,找工作也是茫然的。自己辛辛苦苦学了四年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以至于很多人后来从事的工作,跟大学专业也是完全脱钩。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完全用不到,这不是极大地浪费吗?难道大学的作用,只是单纯地培养学习能力吗?

不久前,看过一个对著名教育专家王占郡先生的访谈。里面就说到,一个硕博连读的学生,到王老师这里来做心理咨询。这个博士生即将毕业走向社会,内心却感到很恐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知道自己出去能干什么。

他当初遵循父母的意愿,放弃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选择了父母认为有名气、有面子、以后好找工作的专业。一个人在人生学习的最佳年龄段,花费了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的却不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

直到现在,我们的教育还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家长只是考虑现实层面的问题,忽视孩子的内心,而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父母的规划,满足父母的要求。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即使博士毕业了,也依旧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这不可悲吗?

现在很多孩子,被称为是三无孩子。

什么是三无孩子?无目标,无动力,无信心。

如果你问他,未来想做什么,他答不上来,或者根本没思考过,也就是根本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哪儿来动力,哪儿来信心?中国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刻苦刻苦再刻苦,顺风顺水地走过学习路,然后上大学找个好工作,认为这样才会拥有完美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却忽视孩子首先是个人,他应该拥有自己的思想,拥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遵照着家长的人生经验和要求来做一切事情。

心理专家陶勇老师说过,跟孩子相处有一个极简的法则——以身高来决定。当孩子身高远远低于你的时候,你可以指导他做一些事情,甚至为他安排一些事情。但随着他的身高逐渐接近你时,你就要意识到,自己需要慢慢抽离,不能要求他完全听你的话,不能试图去控制他了。而当他的身高远远超过你时,就请你就站远一点,仰望他吧,给他充分的信任,让他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允许试错,这才是明智的父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我要为这位徐先生点赞,因为他意识到,厌学不只是孩子的问题,或许自己存在更大的问题。他的陪伴,应该说是在弥补自己之前的教育错误。他能勇敢地给生活按下暂停键,告诉孩子,我们是有能力控制生活的,还有比这更酷的吗?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强大的依靠。

标签: 犹太人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