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青春期女儿投湖,父母全然不解,有一种爱叫自私

莉迪亚,15岁女孩,正在上初中,各方面都很优秀:学习成绩好、在学校很受欢迎,在父母眼中乖巧听话,虽然她上面有个哥哥,下面有个妹妹,但父母还是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寄予厚望,把她看成是整个家庭的骄傲。

可是,有一天,莉迪亚却跳湖自杀了,发生了什么?全家人都不知道,想不通。

让我们回忆一下那天晚上,一家五口像往常一样,在餐桌上用餐。哥哥内斯马上要去读哈佛了,很开心地分享他被提前邀请参观哈佛校园的经历;爸爸也跟着回忆起他当年在哈佛读书的日子,以及和妻子玛丽琳在餐厅吃午餐的经历,那时候,玛丽琳还是他的学生,这对夫妻是老师+学生的结合;妹妹汉娜好奇的问“哈佛大学天空的星星和我们这里一样吗?”,哥哥内斯说“当然一样”。

只有莉迪亚,平静地听着大家的谈话,而她的内心,却在暗流涌动。哥哥内斯要去上大学了,他一走,莉迪亚就彻底没朋友了。

怎么回事?莉迪亚不是很受欢迎吗?原来,在父母面前,莉迪亚一直在假装:假装在学校很受欢迎,其实她根本没一个朋友。哥哥一走,她就形单影只了。她曾偷偷撕掉哥哥的哈佛录取通知书,不想让他走,结果被哥哥发现后,开始讨厌她、不理她,她为了反击,找了男孩杰克,做了他的女朋友,就因为男孩杰克是哥哥在学校里最讨厌的同学。

跟杰克交往了一段时间后,莉迪亚才发现杰克一个秘密,原来,杰克一直在暗恋莉迪亚的哥哥,也就是说,杰克答应跟她做朋友,只不过因为,他想更接近莉迪亚的哥哥。

莉迪亚崩溃了,此时的她,感觉被全世界抛弃,更糟糕的是,一直以来,最听父母话的她,才发现,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这是小说《无声告白》里的故事,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一出版就登上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伍绮诗也被认为是“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有位书评人说,即使是严歌苓,对欧美文坛来说,都很难用“征服”的字眼,而这位刚出一本书的作家,就被冠以这个名号,可见其小说故事的成功。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莉迪亚,这个在父母眼中最听话的孩子,一切都在听父母的安排:好好学生物,将来当医生,其实她根本不喜欢学生物,也不想当医生,但为了母亲开心,她硬着头皮学;她假装在学校很受欢迎,显得人缘好,是为了让爸爸开心,其实她根本不想交朋友。

每年圣诞节,父母都会送礼物给孩子,莉迪亚很害怕收到父母的礼物,因为那往往都是一本书,比如,妈妈会送她《人体解剖学彩色图集》,因为妈妈想让她当医生,爸爸会送她《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因为爸爸是华裔,希望她有很多朋友;她每次都会压抑着情绪,假装开心地说“谢谢妈妈,谢谢爸爸!”

从小到大,无论父母提什么要求,她都回应“好的,好的”。父母经常很骄傲地夸莉迪亚,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像不像小时候的我们自己?几乎每一代孩子,都被要求听父母的话。从小到大,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褒奖,就是“听话、乖”,于是,为了得到褒奖,孩子学会了抑制真实感受,来满足父母的期待,抹掉自己真实的思考,来顺从父母的意愿。

我想到我的小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听话的孩子”。那时候小孩子没什么判断标准,听大人们在一起聊天,他们总是说:谁谁家的孩子听话,是个好孩子。于是,那时候的我觉得,那些“听大人话的孩子”才是最好的孩子。

很多妈妈最爱用的一招就是,爱说“人家谁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多听话什么的。我妈也不例外,那时我还总奇怪,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听话?他们是怎么做下来的?现在看来,其实所谓“别人家听话的孩子”,只是父母骗孩子听话的幌子。

父母用一个个指令,把孩子关进一个小小的牢笼,虽然父母省事省心了,但孩子的手脚被束缚,无法伸展;情感指南针遭到破坏,不会真实表达自己。

后来,通过读书和慢慢感悟,我才意识到,所谓“听话的孩子”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一味地听话,不只会让孩子变得没有主见、不会独立思考,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孩子不敢表达真实感受、压抑真实感受,内心的能量释放不出来,就跟外界缺乏情感链接,又觉得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活得不开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回到我们的莉迪亚,她为什么会变成那个“听话的孩子”呢?因为缺乏安全感。

莉迪亚上幼儿园的时候,那会也才四五岁吧,有一天,妈妈失踪了。其实,妈妈是想去完成她自己的一个心愿,当初为了结婚,她学分没修完,暂停了学业,她想补回学分拿到大学文凭,去当医生。可才不到一个月,她就发现自己又怀孕了,最后只得回归家庭。

在妈妈不在的这段日子里,莉迪亚每天都祈祷:只要妈妈回来,她一定听她的话,后来妈妈真的回来了,她以为是祈祷起了作用,她怕妈妈再离开,她怕哪一天早上起床,妈妈又不见了,所以,她一直很听话。

她很没有安全感,如果莉迪亚的父母足够细心,发现孩子的这个变化,就会给她持续的、稳定的、足够的爱,而不是一味地让她听话,把孩子变成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这很自私。

如果这也叫爱,那也是一种自私的爱。他们只是表面对她好,实际上,他们跟孩子缺少情感沟通,莉迪亚是缺少情感滋养的。

莉迪亚是主动选择听话的,相比之下,小时候的我,是被动听话的,还记得那时候我妈经常说“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不听话妈妈就走了……”之类的话吓唬我,于是,我乖乖听话,我妈很满意。

从此,我以为,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不过多思考,走我妈认为“正确的路”就对了,可是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说:你长大了,从今天开始,你要为你自己负责。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各位我们回想一下,就是一种突然被扔进社会,需要一个人去面对成长、面对困难的感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刚上大一的时候,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我刚到北京上大学时,那感觉就是,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周围全是陌生的人,我要去交陌生的朋友,我会有点害怕,有点抵触。

因为在大学和在家是不一样的,在家里只要听话、学习好,你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学校里的尖子生,但是在大学里,很多事情需要你自己去争取,你要充分发挥主动性亮出自己,因为大家都很优秀,而且是各式各样的优秀,我当时面对这个情况就有点找不到自我,就觉得我该怎么办?我想要什么?很困惑。

相比之下,那些小时候让父母操碎了心的所谓“不乖”的孩子,很快就适应环境,抢占先机,凭着一股管它对错的精神,在这样的环境里游刃有余。

马云曾在一次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上说:听话的孩子未必是一个好孩子,自己从小到大有不少打架、惹事的事。但是有一点,几乎没有一场架是为自己打的。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在矛盾中解决问题,在冲突中解决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慢慢成长之后,现在的我再去看曾经那个不知所措、懦弱渺小的自己,多想跟她说:广阔世界,去冲吧,闯吧,好好锻炼自己,不要怕对错,总会有收获的。

所以,我希望以此为教训,现在我自己有了小孩,我时刻提醒自己,不需要他有多听话,听话不是优秀的性格品质,而是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爱。

那么如何给他们足够的爱呢?这个爱当然不是溺爱,而是看见他的情绪、懂得他的需求、主动与他建立联结,培养他的安全感、有效地与他沟通,同时保持自己的情绪平和、内心安定。

而对于已经长大的我们自己,要学会的是,直面自己内心的黑洞,有意识地去满足那些曾经的缺失,不压抑自己,真诚地表达自己,要学会认识自己,调整自己,接纳自己。

比如,小说中的莉迪亚,她应该怎么做呢?她可以真诚地跟妈妈说:“妈妈,我害怕你离开,我想要你陪伴我爱我,我不想当医生,我想探索我自己喜欢的东西。”只有这样,莉迪亚才能找到那个真正的自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遗憾,小说中的莉迪亚自杀了,没有给自己一个改变和成长的机会。而我们还好好地活着,未来的路还很长,毕竟,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不是嘛!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句话,这句话是金庸先生说的: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