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以爱为名的暴力,被成人规则碾压的青春

电影《狗十三》由曹保平执导、豆瓣评分8.5、荣获第64届柏林电影节国际评委会特别奖以及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被禁五年才上映。 单从片名来看,狗十三、狗13、狗B,是一种无声的宣泄和反抗。

2013年的《狗十三》,尘封五年之后,终于和我们见面了。这部剧一经上映、便被大家捧为十年来最好国产青春片。

因为它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那些与青春有关的记忆、那些成长中的灰色地带。

很多人这样评价:看不懂这部电影的人是幸福的,因为这些痛苦他们不曾感受。

女主人公李玩生活在一个离异、重男轻女的家庭中,而他的父亲总喜欢用“我是为你好”的理由,去控制她的一切,而这一点与很多中国式家庭教育雷同。

父母总是牢牢地禁锢孩子,一句“我是为你好”,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殊不知孩子已然成为一个有自己想法、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了。 李玩不喜欢喝牛奶,而父亲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名义,强迫她喝下自己最讨厌的牛奶。李玩喜欢物理,而父亲觉得英语更好一些,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名义,让她改报了英语小组。同父异母的弟弟出生,全家人瞒了李玩两年。美名其曰“我是为你好,怕你影响学习”,而实际上,怕李玩嫉妒。

我们的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选择题,父母往往会询问我们的意见,可是当我们的意见和他们的想法有冲突的时候,最终执笔打勾的还是他们的选择。| 中国式教育,喜欢驯服 |这部影片真实地表现了中国式教育的现状,也更深层地展示了人性的成长。 李玩在父亲的压迫下逐渐懂事和成熟。

父亲再婚生子对李玩感到愧疚,于是买了一条小狗安抚李玩。起初李玩并不喜欢这条狗,逐渐她接受了狗,并给它取名“爱因斯坦”。

当“爱因斯坦”走丢后,父亲又带回另外一条狗,全家人告诉她这是同一条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赤裸裸的欺骗和指鹿为马让李玩伤心欲绝,她执意要继续寻找真的“爱因斯坦”,家里人并没有感觉到这是欺骗,反而觉得能够带回一条一模一样的狗已是最大恩赐,可李玩却如此不懂事。

孩子的纯真和大人的世故,展现的淋漓尽致。之后固执的李玩被父亲暴打了一顿,暴打之后父亲将她搂在怀中,连声道歉,诉说自己的无奈,质问她能不能懂事一些?

李玩只是无声的哭泣,充满鲜血的手、满身的伤痕,低下头没有任何感情的坐在父亲腿上,整个人看起来是那么的无助和孤单。

从此之后,李玩承认了那条狗就是“爱因斯坦”,并且学会了接受现实,家长眼中的乖乖女出现了。

而这正是她舍弃自己的开始,也是她“懂事”的开始。这部电影高超的地方就在于不批判和控诉任何一方,只是冷静陈述,至于站哪一方,是自己的选择。狗走丢后李玩的做法确实让人不认同,也许她只是借助狗走丢这件事情释放自己内心的压抑和不满,寻求家人的关注和安慰,但似乎有些过激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大人们的教育方式也有问题,以一个自己都不相信的谎言去要求孩子相信,最后动用暴力解决矛盾,再使出温柔一刀:“你为什么不能懂事一点呢?”,彻底改变和扭转了孩子的内心。 这不禁让我们开始思考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到底是大人教育方式引发了孩子的叛逆,还是孩子的叛逆让大人不得不动用粗鲁的教育方式”。

难道叛逆和暴力一定共存吗?| 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

李玩父亲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归结于爱,甚至是动手打人这件事。爱之深恨之切的道德天平,让人无言以对。

中国式教育中有这样一句话被很多家长信奉:“听话的孩子都是打出来的”。

许多孩子被打后确实听话了,懂事了,但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听话和懂事,那是一种自我防御和自我保护

他们听话懂事的背后已经在心里建筑了牢牢的枷锁,不容人靠近,他们的内心已经不再纯真,甚至开始学会伪装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以爱为名的暴力,被成人规则碾压的青春。李玩被打后,“懂事”了很多。

接受了假的“爱因斯坦”;

接受了弟弟;

在庆功宴上不动声色的吃下狗肉。在大人们的宴席中乖乖敬酒。接受了父亲一切的安排。成为了大人眼中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直至影片最后,曾经拼了命要找到的爱因斯坦出现在自己面前,李玩却说:“我好害怕爱因斯坦扑上来认我”。看完这部电影,心情沉重是必然的。我们多多少少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青春有关的记忆。那些重组家庭、不受关爱的孩子更能感同身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的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那些年少老成的孩子,反映出来的到底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还是父母教育的缺失?

我想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愿我们在为人父母之前,先把自己活明白。

“我是为你好”是最无用的借口;

成人世界的规则请放过孩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