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神童陨落:8岁前写完4本书,11岁读哈佛,最终进入精神病院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现代很多父母奉行的理论,为此笔者曾经看到很多父母在孩子两三岁时,便将孩子送去接受早教。记得过去,6、7岁入学并不稀罕,如今,等孩子长到6至7岁才送去读书,反倒有很多人认为太晚,会落后同龄人一大截。

总之,教育界充满着“奋勇争先”的氛围。早教并不是一件坏事,只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过早接受知识的填塞。说到这个,也许有人要举身边神童的例子进行反驳,我们今天介绍的也是一个著名的天才神童,论早教的条件,他得天独厚,但他最终却被送入精神病院。

他就是威廉·詹姆斯·席德斯。席德斯是美籍犹太人,出生于1898年,公认的“世界智商最高的人”,爱因斯坦、霍金等人都没有因为他们的成就而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席德斯是怎么成为大众眼里一代传奇人物的呢?

这一切源于席德斯当年的多种“异常”表现。席德斯的家庭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鲍里斯有博硕双学位,是美国著名的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心理学专家,对不正常心理学很有研究,同时还研究幼教;母亲也是一名医学博士,夫妻俩在教育上观念一致。

这对夫妇很早就发现了自己儿子的高智商。席德斯才出生6个月,就能准确说出“铝”的单词,还能认“铁”,似乎对化学元素非常感兴趣;不满1岁,他就能够表达出“地球的卫星是月亮”;一岁半时,他已经可以似模似样地读报纸,读的就是著名的《纽约时报》。

但是,席德斯的父亲鲍里斯却认为:这个孩子只是一般聪明,还需要他这个父亲进行后天精心培养,才能成为天才神童。鲍里斯本身就研究心理、幼教等,他和妻子都认为,对席德斯尽快实行早教,才能保证他将来也和他们一样优秀。于是,鲍里斯的幼教实验开始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不断训练儿子,通过一系列的刺激,让他对各种知识产生兴趣,从而自主学习。不过鲍里斯的训练看起来很奇怪,比如在儿子身边制造出噪音,让儿子捂住耳朵学习;比如在席德斯面前做解剖的实验,以此提升他对解剖学的兴趣......

席德斯果然飞速进步,他4岁就精通法文,在这之前他已经学会了希腊文、拉丁文;到了8岁那年,他已经熟练掌握了8种语言,甚至自创了一种“新语言”;他甚至在8岁之前写完了4本天文学、解剖学的著作,作品被哈佛收录的同时,他也参加了哈佛的入学测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一年席德斯7岁,他顺利通过测试,父亲鲍里斯满心以为儿子一只脚已经迈入哈佛,没想到哈佛却以席德斯年纪太小,还不适合接受高等教育为由拒绝了。鲍里斯大失所望,好在儿子依然争气,虽然没进哈佛,却获得了帮哈佛修正书籍的“工作机会”,哈佛教授也对这个神童赞不绝口。

于是席德斯彻底出了名,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大众话题的中心。11岁那年,席德斯正式进入哈佛就读,除了语言天赋高,席德斯在数学领域也表现出了惊人的领悟能力,因此当年就有一位麻省理工的教授预言:席德斯将来会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数学家。

那么,这个预言实现了吗?并没有,席德斯在哈佛受到其他学生的排斥,甚至遭遇了死亡威胁;他的父亲不得已安排他去做了一名哈佛的几何学教授。尽管席德斯拿下了一堆学位,但到了21岁,他彻底厌恶了这样的生活,辞职离开,放弃了数学,并且去当了个工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席德斯的父亲气急败坏,威胁要将他送入精神病院。但席德斯在精神病院待了一段时间后便彻底切断了与父母的联系,靠做工谋生,彻底“泯然众人矣”,他再也没有写任何著作发表任何理论,过着孑然一身的生活,直到1944年因为脑中风去世。值得一提的是,席德斯的父亲鲍里斯,之前也是死于脑中风,就像冥冥中有循环。

席德斯是著名的“悲剧式天才人物”,也是“失败的早教试验品”,其实对孩子而言,一昧比拼智商和学习优秀与否,无疑会抹杀他们的快乐,学习不可缺,但早教绝不仅仅是往孩子大脑里灌知识那么简单,科学的早教必然是劳逸结合的,如何让孩子兼顾学习的同时又保持应有的童真欢乐,是父母的必修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