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为普通大学生呐喊:名校生去“支援”国外,你们在建设国家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在某个视频网站搞了一个叫《对白》的节目,专门关注中国如今的教育平衡问题,他在节目中谈到:我们应该多关注“非名校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同时,白岩松还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名校生去“支援”国外了,普通大学生在建设国家。青年是国家建设的基石,尤其是如今,这些“基石”大部分都是由“非名校毕业生”组成的,国家的建设依靠的是他们。

他们中有许多人的天资,其实本来并不差,可是他们得到的教育资源相对名校生却少得可怜。别的不谈,单以举办讲座的次数来看。

“知名高校一周举办的讲座次数,抵得上普通高校的五年,甚至是十年”。更不要说,国家每年还会专门给名校很多的拨款。

当我们清华、北大的“优等生”们,顺利从学校毕业之后,大部分都出国了。留下来建设祖国的,难道不是我们的普通大学生吗?

一、普通大学生的“自卑”

许多年以前,人才市场上招聘,只看学生是不是拥有本科学历。但是到了后来,就变成了看求职者是否958或者211等名校毕业。

最近还听说,他们不光要看求职者读研究生时是否是在名校,甚至连他的本科是不是名校,也要考虑进去了。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普通大学生生存压力其实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普通大学生只能和别人拼“专业能力”。

但是要讲能力,就得讲到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问题。事实上,一个普通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除了自身的努力,和他能够接触到的教育资源,也是分不开的。

有好的老师领进门,学生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如果没有好的老师,最起码让学生经常听到不同的专家讲座,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去刺激他们努力。

然而,因为这个学生只是普通的大学生,他的学校名气不够,或者经费不够充足,它就吸引不来专家开办讲座,更别提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能力了。

如此一来,普通的大学生在面对名校生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自己不如别人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白岩松提到:给清华、北大等名校每年的拨款超过五十亿。而这个待遇,普通大学是没有的。

二、国家给6%名校以特殊待遇

中国现有大学2914所,所谓“名校”只占其中的6%但是国家的教育拨款几乎都去了名校,普通大学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名校不光在生源获得上有优势,在教育资源上也得到了更多的倾斜。然而这些名校,尤其是清华和北大两所中国的顶级名校,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最后超过80%都“留学不归”。

如此一来,就会导致国家花在这些学生身上的投资,全都成了替他国作嫁衣裳。因此,目前有许多人呼吁停止给这两所大学拨款,“谨防培养‘白眼儿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种想法现不现实先不谈,国家的确应该关注到普通大学的教育情况了。毕竟,这些普通大学的学生,才是将来留在我们本土,建设我们国家的基石。

诚然,名校生们的天资,整体上略高于普通大学生,但是这也绝对不是放弃或者忽略普通大学的理由。恰恰相反,越是如此,国家越应该加大对普通学校的扶持。

假如普通大学的学生,也能够像那6%的名校生一样,每周都能听到无数的讲座;及时打开他们的思路,他们中一定会有人能够脱颖而出。

从目前的情况看,忽略普通大学,在教育拨款上人为制造“不公平”,其实最终损害的不是个别学生的利益,而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所以,应该重视我们普通大学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三、我们能做什么?学老子“无为而治”

关于有人呼吁终止给清华、北大拨款。这其实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人才流失也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的问题,并且中国也不可能只办普通大学,不办顶尖大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名校人才流失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整体问题。因为可以树立名校为榜样,并且给名校以大量拨款。同时又给予特别的宣传,所以让人民起了“争胜之心”。

家长、学校纷纷要求学生以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为终极学习目的。一些教育机构为鼓励这种行为,甚至给予考中名校的学生各种金额的奖励。

而这些学生在辛辛苦苦考上了清华、北大之后,又以出国、发财为终极的学习目的,所以才会造成人才大量流失的局面。

而另外一个方面,因为树立了名校榜样,在社会求职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用人企业都在等着接名校的“漏油”。于是他们只聘请985、211和那些上了清华、北大没有出国的人才。

这种现象反过来就让名校更加出名了,吸引到了各路名人、专家,专门上这些名校去讲学。而这些东西,是普通大学求都求不来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假如没有政策的过分倾斜,没有相关的引导,这样的情况会不会好很多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正确教育我们的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是为社会作贡献,而不是唯利是图,一窝蜂地往外跑。人才流失的现象,是不是会好转呢?

不刻意打造名校,尽量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后。用人单位是不是会更加看重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那么偏重于文凭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结语

中国的儒家说:未学为文,先学为人。仿佛一切教育当中,以品德教育为最重要。那么名校生享受了国家特殊待遇,学成之后不归国,我们只需要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可以了。

但是事实上,这一点是根本办行不通。春秋时期的齐相管仲曾经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个人只有在物质上得到基本的满足之后,才能和他谈礼仪和荣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心出国的名校高材生们,由于长期以来树立了过高的目标。他们对物质的基本要求也很高,恐怕国内暂时难以让他们满足。

普通大学生们的要求目前看来相对较低,国家只能首先满足普通大学生的要求。尽量弱化学校和地方对名校的宣传,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

或者追加教育拨款,或者把那那些经费适当匀一些给普通大学。最后,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将来他们才能筑好我们国家建设的基石。

另外,在我们国家普通大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不必害怕中国没有顶尖的人才。只要国家实力还在,国家与企业尊重人才,重奖人才,全世界的拔尖人才都会从四面八方涌来。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