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和8日,清华大学迎来3800余名2020级本科新生。其中,内地学生3500余人,约占91%;港澳台学生60余人和国际学生300余人,约占9%。
在内地录取的3500余名新生中,来自西部省份的约占26.6%,来自农村及贫困地区的约占20.2%。这是近年来清华农村生源首次突破20%,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有人感慨“寒门仍然出贵子”。
有研究数据表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在90年代以来,新生中的农村学生占比呈下降趋势。以清华大学为例,2000年的农村学生比例为17.6%,比1990年下降4.1%。
在2018年,清华大学本科新生中的农村及贫困地区生源占比为17.9%,2019年是19.3%,到今年突破20%。对于20%这个数字有人说并不高,比较之下,还有80%都是城镇生源,是其四倍。但在目前城镇化大背景之下,农村人口占比逐步减少的现实之下,清华中的农村学生比例还连续多年提高,如此趋势已非常不易,也足以令我们感到一丝欣慰。
当清华园中出现更多的农村学生,背后除了“寒门学子”自己的努力外,还有整个社会的努力。
直接影响这个“比例”的,就是面向农村及贫困地区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以国家专项计划为例,要求重点大学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计划,专门面向农村地区实行优惠录取政策招生。
据清华大学公布的数据,今年通过清华大学自强计划录取的农村学生有197人,其中,11人凭借自己的实力,不需要降分录取就能考入清华186人通过降分录取优惠被清华大学录取,这个比例占到内地录取学生总数的5.3%,占到清华录取农村学生数的26.3%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自强计划,那今年清华录取农村学生占比将不到15%。据清华大学公布的数据,截至到2020年,共有2700多名农村及贫困地区学生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进入清华。
除此之外,减少自主招生名额、清理各种不合理加分,确保高考成绩为主的录取渠道,也客观上有利于农村地区学生通过裸考进入清华等名校。
以清华农村生源比例上升为证,在雀跃教育公平得到实现的同时,我们也该反思和改进。有人说,通过计划单列、降分优惠录取农村学生进入名校,存在反向歧视的倾向,是在结果上人为塑造教育公平,损害了其他非农村地区学生的竞争权益,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不公平。
没错,这是结果公平,而不是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但正是因为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缺乏和城镇地区同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所以才要通过结果公平来进行调节,这算是无奈之举。所以,真正提高农村地区教学质量,让所有孩子享受均等优质的教育资源,才是真的公平。而这个过程,估计会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