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情“三分钟热度”,北大学霸家长是这样做的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才多艺,就会给孩子报课外的兴趣班。可是不少孩子很难坚持到底。这样就会导致家长学费投入了不少,孩子却没有学到什么。当然家长担心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担心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三分钟的热度,没有持久性。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家长要充分的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选择真正是孩子喜欢的特长班。

很多父母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在三岁、五岁的时候就能变得多才多艺。如果你给孩子安排的那个事情,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效果注定好不到哪里去。家长给孩子选择兴趣班,要评估孩子的具体情况。比如三岁的孩子,本身耐性就很差。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如果你要求他乖乖的坐下来学习一样枯燥的东西,肯定是难以坚持的。因此家长要充分的评估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事情。

每个孩子的潜能也是很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运动细胞就比较发达。有的孩子乐感就比较好,有的孩子表达能力会强。你会发现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是有天赋的,其他的孩子就没有。如果家长只考虑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这学那。我们随大溜而不考虑自己家孩子的个性和潜能。那很可能也会出现三分钟的热度。

还有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兴趣强加到孩子身上。觉得自己小时候没有学好,就想让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梦想。可是如果孩子没有兴趣,父母会通过各种方式希望孩子能够坚持下来。因为那不是孩子自己喜欢的,孩子自然就难以坚持下去。所以父母应该细心的观察,去发现孩子内心真正想要的。而不是我们家长自己要的。

有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可能两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图画书的熏陶。三岁就拿着画笔开始涂鸦了。这样的孩子他学画画可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些孩子在完成作业以后,会主动的拿起画笔。这个时候的画画就是一种享受。不会感觉到被命令、被要求,这才是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

还有一些小朋友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好奇或者感觉这个事情有趣,所以就选择了。当真正开始做了以后,感受在支配着他自己要不要做了。如果孩子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常常收到的是被肯定。

被认可,被接纳,他们内心就是愉悦和美好的感受,会驱动孩子坚持下去。如果孩子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尤其是做那些本来就很枯燥的事情时候,还总是被挑剔,被唠叨。那他的感受就会很糟糕。会本能的去除那些不好的感受。一旦家长传递的是让孩子感觉很糟糕的信息。孩子就不愿意做了,这是出于孩子的自我保护,是一种本能。所以家长应该多夸奖和鼓励孩子。给予孩子正向的鼓励。

有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在台上表演弹钢琴。爸爸因为工作忙就没有到现场去观看她的表演。爸爸让妈妈把孩子弹琴的视频给录下来。晚上回家以后,爸爸就要求看视频。小女孩不愿意让爸爸看,他说自己谈错了一个音,爸爸就说,重要的是我的女儿在弹琴,我要看的是我的女儿在台上弹琴的样子。我喜欢你弹琴,无论你弹成什么样,我都喜欢。就是爸爸这一句话,这个小女孩她真的就拿过来妈妈的手机给爸爸看她弹琴的视频,爸爸说,好喜欢我的女儿弹琴,小女孩就跑到钢琴前,给爸爸又弹了一遍。这次弹的时候就没有出错。在爸爸的欣赏和爱的鼓励下,小女孩后来就真爱上了弹钢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另一方面就是兴趣的感染。如果孩子能在耳濡目染中延续了父母的爱好,就更容易坚持下去。如果爸爸妈妈有一种爱好,比如书法,我们天天练习,就可以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以激励。孩子也会模仿父母的样子。亲子之间还可以互相切磋,彼此进行比赛。将兴趣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效果,远比父母单纯的去督促要好得多。

有一位书法爱好者妈妈,虽然平时的工作很忙,每天晚上都必须要临帖写字。她的女儿看到妈妈写字写的那么认真,也开始学习书法,他们娘俩就在晚上一起写字,共同进步。其实这也是榜样的力量,当家长可以做到的时候,孩子往往也可以做到。

第三个方面就是可以将目标拆解,鼓励孩子多坚持在这一点上。家长可以学习陈小春。演员陈小春,他看到所在的小区开了一家钢琴店,就想让儿子去学一下钢琴。他先带着他的儿子去了钢琴店,让儿子现场感受一下,之后就问儿子的感觉怎么样,儿子说就觉得蛮有趣的,就同意开始学钢琴。那陈小春怕一下子报了课程,孩子坚持不下来,就跟儿子约定说,你先学四节基础课看看。当学了两节课的时候。儿子觉得有点不适应,但是他想了想,我跟爸爸约定的是四堂课,所以就坚持下来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目标被分解了,孩子的压力减小,它反而会更容易实现。所以家长可以试试鼓励孩子先学几堂课看看。可以通过初期的尝试,看看孩子是不是真的适合学这个。如果不适合,那家长就可以想着给孩子换一个更适合的。如果还比较适合孩子,只是暂时性的觉得坚持不下去了,那就可以说要不要再学五堂课。等到再学五堂课坚持下来的时候,可能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或者说前面最艰难的阶段就已经过去了。说不定孩子反而愿意再坚持下去。

家长要明白,有些技能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学。比如像弹钢琴、拉小提琴,还有二胡琵琶,甚至弹古琴等等,这都属于慢工出细活的技能。学会学好其实都是比较难的。就会导致孩子中途很容易生厌。

家长也可以在练习前跟孩子商量说,我们练多长时间休息一下,休息的时候休息多长时间,当孩子觉得这件事情不是那么的难受,或者是不是那么的苦的时候,孩子就可以凭着自己的爱好就会更愿意学习。 比如说已经学了一两年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就是坚持不下去了,该怎么办呢?

建议家长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果孩子真的就不学了,坚持不下去了,我们也要允许他放弃。人生要做的事情很多,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兴趣爱好而已,没有又能怎么样?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经也讲过,他的女儿学钢琴的故事。他的女儿是从小学钢琴,而且八岁的时候就考取了钢琴十级的证书。当时俞敏洪的太太就觉得孩子还可以更好,所以他就加大学习,本来是一个星期学习一个半小时的钢琴增加到了五个小时。使得孩子的热情一下子就没有了。纠结了大半年以后,女儿就跟俞敏洪说,我不想学了,我对钢琴没有兴趣。

当时俞敏洪也是很纠结,觉得孩子如果不学呢,有些可惜,但是他还是尊重了孩子的决定。因为他明白当孩子已经没有兴趣了。再逼着他继续学,引起他更多的逆反。后来有一天,俞敏洪陪着他的女儿去听了一场音乐会。在音乐会后,他就对女儿说,宝贝,你看你弹钢琴弹的那么好。如果不继续谈下去,我就觉得可惜了。以后如果你上了高中,上了大学,有同学聚会的时候。有的同学会唱歌,如果你那个时候可以弹钢琴给他伴奏。大家是不是会觉得你很厉害?其实我们当时让你学琴,是希望你将来有一天可以多一个陪伴,你知道吗?每个人都会有孤单的时候。如果我和妈妈都不在你身边,能有一架钢琴陪伴你,你就不会感觉到孤单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因为你可以用钢琴来倾诉,我也经常有孤单的时候,但是我就没有发泄情绪的渠道,有时我会特别希望能像你一样,会一样乐器。那样我就可以把我心中的郁闷孤独弹出来或者吹出来。那样我就觉得我可能会快乐很多,但是我不会,也没有时间去学。所以我不希望你将来像我这样,我不希望你轻易的就放弃钢琴。但是我不会强迫你弹琴的。后来俞敏洪就发现,在他不强迫女儿学琴的时候,女儿反而在有空的时间就去练琴。

俞敏洪在对待女儿想放弃多年的兴趣爱好时,他使用了特别聪明的方法,那就是尊重,就是把决定权给了孩子。在实在不愿意学的时候,也允许他停一停,甚至可以放弃。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重新引导他孩子的时候,弱化了孩子学琴的压力,消除了孩子对学习钢琴的恐惧。

所以家长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突然间没有了兴趣,然后再重新唤起,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