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句话叫“寒门出贵子”,但后来有人提出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
早在九年前,2011年8月,有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一时间这种论调甚嚣尘上。
那么,这种说法真的站得住脚吗?有一点道理,但难免失之偏颇。
以今年清华大学的生源来源为例,据统计,2020年,该校共有3500多名内地本科新生 ,其中来源于农村及贫困地区生源占20.2%,而来自西部省份的学生高达26.6%
当然西部未必都是穷人,农村里有钱人也不少,就此认为他们没钱也太不客观,但大致说明一个事实,即便是生在农村也有可能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获得更好的发展。
当然,考上清华是否就一生无忧了,就能出人头地了呢?应该说即便不能大富大贵,比之一般院校的优势已很明显。
现在各大城市都在争取人才,降低落户门槛,名校生更受一线城市以及新一线城市欢迎。
当然,不是说二线和三四线城市就不欢迎他们了,而是那些城市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难以容纳他们高质量就业,所以大部分名校生,除了很少部分在小县城当公务员外,都去了新一线城市以上城市以及一些省会城市发展,再不济也是实力很强的地级市。
2年前,上海曾出台了一项人才政策:清华北大毕业生可直接落户上海,看来清华北大还是很吃香的,在其他城市也是一样。
清华北大毕业生就算混得再不行,也比一般院校强点,但每年考取清华北大的毕竟是考生中的很小一部分,不具有代表性。
暂时没有统计全国高考中寒门的比例,就以清华为例,二成其实并不高,说明其他来源是非寒门学子,他们远远高于寒门学子,是否证明家境越好更容易出贵子呢?
只能说明寒门在当今社会也有改变阶层的途径,但家境好的学子可能机会更多,包括出国留学等,他们根本就不用参加高考,也就不在统计在列了。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以及电子商务、直播等行业的兴起,寒门即便没有考上好大学也可能有很好的前途,读书早已不是唯一的上进之路。
而且读完书最终还是要面对社会的,企业和单位讲求的是应用性,并不在乎那些知识性的东西,所以名校生未必就比非名校生发展得更好,最终的成败也取决个人的禀赋和性格。
或者说,“寒门再难出贵子”,在互联网时代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