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男孩家长:不考上清华别进家门!收到通知书,孩子却离家出走

文丨小八育儿

从早些年开始,我国社会就已经成为了人才竞争的社会。为此,大多数的家长们为了让自家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就会对孩子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停的学习,考入全国一流大学几乎成为了孩子们肩上的沉重压力。

小强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自小爸爸妈妈就对小强寄予了厚望。爸爸妈妈时常对小强说他们一辈子没进过大学校园的门,吃了没文化的苦,所以他们希望儿子小强能够完成他们的愿望,考上清华大学。

就因为如此,小强的爸爸妈妈从小强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非常严格的要求小强,并且在课余时间给小强报了多种辅导班。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小强的成绩自然是名列前茅的。但小强却失去了很多的自我空间和自由的快乐。

16岁的时候,小强已经在高中就读。当时爸爸妈妈明确的向小强提出了他们的目标:“你不考上清华就别进家门。”

虽然这只是一句简单的话,可更多的却是强制命令的语气。小强变得更加的沉默,日夜学习,唯恐自己达不到爸爸妈妈的要求。

皇天不负有心人,高考的时候小强的总分超出了清华的录取分数线。当清华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小强家里的时候,爸爸妈妈拿着录取通知书乐得合不拢嘴,而小强却悄悄地回了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小强的爸爸妈妈邀请了家里的亲戚朋友来家里吃饭庆祝,一屋子人十分的热闹。然而,此时的小强却选择了离家出走。

考上清华大学的确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但是小强却为此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他身边本应是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对于学习成绩和清华大学的看法已经成为了他们炫耀自己的一种方式。

实际上,还有很多家长在用类似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去考取家长所看重的大学。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逼迫孩子去学习的教育方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么,这种逼迫要求孩子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呢?

1、孩子形成拖拖拉拉的习惯

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家长命令孩子去学习各种知识时,孩子虽然不情愿但也会去做。但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当家长总是命令他们时,他们就会用各种小动作来拖延时间,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拖拖拉拉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继续发展下去就是拖延症,对孩子的学习反而不利。

2、孩子性格和心理发育不完整

在孩子上学期间,孩子的性格也在一点一点的发育。如果家长总是一味的去逼迫要求孩子的话,孩子就难免会钻进一些牛角尖。而家长如果不能够发现孩子的问题的话,那么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发育就很容易出现极端的情况,严重时会让孩子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因为家长总是要求孩子不停的去学习,孩子的心理就很容易认为爸爸妈妈只看重学习。所以,一些孩子就会变得十分叛逆,继而厌学,甚至是逃学,拒不按照父母的要求来做。

由此可见,家长们不顾孩子感受的去逼迫孩子学习并不是真正的让孩子喜欢学习。哪怕是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也未必见得这是孩子自己所想要的结果。

因此,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面对父母的教育时也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一旦父母忽视他们的感受,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并不是家长所想看到的局面。

除此之外,家长要学会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孩子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劳逸结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家长不要将孩子牢牢地圈在学习的圈子里,有时候让孩子尽情的玩耍反而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总而言之,家长和孩子都应该正确的去对待学习,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不过家长要注意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一定要避开逼迫教育。否则孩子的一生都很有可能会因为家长逼迫教育而发生很大的改变。宝妈宝爸们,你们如何看待逼迫教育?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