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朵小红花》揭露亲情最暗面:不会敲门的家庭有多可怕?

不会敲门的家庭有多尴尬

2021开年,《送你一朵小红花》火了。

去电影院看的时候,看见很多观众悄悄抹眼泪。

它很生动地描绘了抗癌家庭的苦与乐,然而它赚足眼泪的原因,却并不只是命运的喜怒无常。

《送你一朵小红花》热映,最催泪的反而是韦一航一家相处的日常。

最出圈的片段,除了韦一航雨中告白,就是韦爸爸因为儿子说“不如去死”打了他一巴掌后,去假发店抖着手跟儿子说“不回家也行,要记得吃药……”

有人评价:《送你一朵小红花》里刻画的家庭人物关系、生活细节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家庭”。

这一点,不仅能从电影的泪点中体现,也能从笑点中看出来。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片段:

韦一航在房间里打开电脑看马小远的直播,突然韦妈妈推门进来,他条件反射一把关掉电脑。

两个人大眼瞪小眼,韦妈妈才反应过来:“怪我怪我怪我,忘敲门了你看看。”

临走还要说一句“看吧看吧”,惹得韦一航赶紧出来想要解释,她却一脸慈母笑:“我儿子长大了……”

影院当即爆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

大概是都经历过父母不敲门就进来的尴尬,才会格外感同身受。

在敲门这件事情上,孩子们苦中国父母已久!

一扇门,保护的是孩子的隐私

敲不敲门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就是这样的小事很可能成为破坏亲子关系的利刃。

知乎一位网友曾分享了她身上的故事:

从小她的妈妈就非常强势,进她的房间从来不敲门,也不允许她锁门。

爸妈进她的房间不分时间,也从不敲门,经常清晨或晚上就突然进来找东西。

后来她不堪其扰只好把门锁住,却换来了妈妈的训斥,反抗无果,爸妈甚至把她房间的门锁换了,就为了防止她锁门。

整个青春期,她就这样活在父母无处不在的窒息感中。

直到毕业以后,她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自己租房子住,那一刻才觉得,终于拥有了她想要的自由。

“敲门”这一件小事,看起来无关紧要。可这一扇门,是孩子的自我空间,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一道有形的界限。一旦打破了这道界限,孩子只会被越推越远。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棋魂》里也有这样的细节:

妈妈总是不敲门直接进房间,时光和储赢总是被惊吓。以至于时光找到工作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搬出去:终于能有自己住的地方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童年的消逝》中说:没有秘密,就没有童年时代。

进别人房间之前敲门,本来是社会共识;放在父母与子女身上,也依然成立。

对孩子隐私和空间的保护,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剥夺隐私,是对孩子最残酷的刑罚

一直到现在,都有很多人觉得,孩子是不需要隐私的。

“我是你爸妈,你跟我谈什么隐私?”

去年八月底,警局接到一位孩子的报案:

因为沉迷游戏,有时候熬夜晚,父亲就要装监控控制他。

父亲脱口而出:“我监控你什么了?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控你?”

侵犯隐私这样一个违法的行为,被冠以“亲子关系”之后,好似就理所当然地被置于无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诚然,这位父亲担心孩子沉迷游戏情有可原,可无论如何也不该是以这样一种方式。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可以随意操控的木偶。

记者采访之后发现,装摄像头已经成为了许多家庭都有的现象。

家长们觉得孩子一个人在家,需要摄像头来“管一管”。

可在孩子们眼里,这种被监控的感觉好像在坐牢。

“我不想像‘囚犯’一样被关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连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都“变懒”了。

从前那些对孩子悉心传授的仁义礼智信,如今只剩下粗暴的控制: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必须活在父母的期待里。

可身为一个人,本就不该活在任何人的控制之下。

英国的一位心理学教授的研究显示,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对自己隐私的重视,超过了他一生中任何一个时间段,甚至包括成年时期。可以这么说,隐私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不亚于父母在孩子心里的地位。

我们都曾经历过不愿父母偷看日记本的年代,为什么到了现在,反而要成为自己讨厌的样子呢?

剥夺孩子的隐私和自由,不亚于最严酷的刑法。

它会磨灭掉一个孩子的活力和生气,推远父母与子女心的距离。

为人父母,首先应该意识到的是:孩子出生即属于他自己,并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

身为父母,也没有权利剥夺孩子的自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学会尊重,是父母的第一堂必修课

上海一位11岁女孩曾做过一份提案,倡议加强家长朋友圈“晒娃“现象的管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不仅是关于“父母晒娃时是否要征求孩子同意”这一个问题,其本质上反应的是,父母在和孩子的相处生活中,是否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更深层的意义是,孩子是否能够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意见和人权?

聪明的父母,都知道拉开与孩子的距离,主动保护孩子隐私的那扇门。

著名作家刘墉曾经主动给孩子的房门装上门闩,别人不解,他却说:

“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隐秘世界,总是提心吊胆怕别人闯进来,潜意识的伤害可能影响一生。”

孩子需要隐私,需要自己的空间,就像成年人一样。

我们需要这一点小小的距离,因为我们需要自我、自由,需要安全感。成年人如是,孩子亦如是。

父母也是从孩子长大的人,当我们学着如何尊重孩子、保护孩子,又何尝不是和当初那个没有被尊重的自己和解?

成为父母的过程里,我们要学会许多东西;对孩子的尊重,是第一堂必修课。

和孩子保持一点距离,才是父母与子女最亲密的样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