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领导干部为什么比普通教师早五六年评上职称?

多数中小学校领导干部无论中一还是副高,比普通教师都要早一些。以本地情况为例,领导干部一般工作20年就能评上高级,普通教师需要25年以上。

这里面原因很多,不能一概而论。领导干部多数是从优秀教师中选拔出来的,属于教师中的佼佼者,早几年上职称也属于正常。但是存在着领导干部徇私舞弊现象。

近期,焦作一名教师因为职称问题投诉学校。像这样的事情,各地基本上每年都存在。每年职称评审,僧多肉少,竞争是难免的,出问题也是难免的。每年不出点负面新闻,都不叫职称评审。

对于领导干部早早评上职称问题,不管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无非就是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校推荐政策

中小学校没有职称评审权,学校只负责推荐。

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职称评审,制定职称评审制度,根据政府编制下发职称评审指标。

各地教育部门根据人社局的通知和文件,具体分配职称指标到学校,负责汇总各种评审资料。

学校根据人社局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和指标,制定推荐制度,确定推荐人选。各学校推荐政策一般总体稳定,但是每年会进行一些修改。

学校只负责推荐,人社局组织职称评审。很多学校的推荐人选放到一起进行评审,如果学校推荐人选没有一定优势,那么,职称通过的人选不会很多。

各学校推荐政策应该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但是普遍会向领导干部和班主任倾斜。例如领导干部跟班主任一样有单独积分,一般10分左右,基本上是普通教师两年的教龄。

至于为了个别领导干部制定、修改推荐政策,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属于职称评审中的徇私舞弊,属于极个别情况,不是普遍存在现象。

很多普通教师不研究职称评审相关政策、制度,只关注结果,殊不知政策和制度才是最该关注的地方。有些教师只要自己职称没有通过,就开始闹情绪到处投诉,觉得学校存在很多问题,而调查结果一定是学校没有什么问题,严格执行制度,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很多教师觉得职称评审对自己不公平,真让他们说,又不知道到底有问题。其实,所有不公平的根源都在学校推荐政策上。例如民主评议这一项,如果赋分过高,作用过大,这就跟职称评审政策不相符,是绝对不公平的。

普通教师应该多研究政策、制度,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跟教职工代表多交流,争取通过正当程序修改政策。

二是得分项数量问题

学校领导干部得分项较多,分值较高。多数学校领导干部荣誉称号层次高、数量多。国家级荣誉称号一般8分,省级一般6分,市级一般4分,而区县级2分。领导干部荣誉称号一般是省市级,而且三项。普通教师一般区县级较多,很少有满三项,一般1-2项。单独这一项,领导干部在分值上就比普通教师高至少6分,也就是一年教龄。

在年度考核优秀、公开课、教科研、论文等方面,领导干部也有一定优势,很多项目都有积分。多数普通教师公开课多少有,论文也有,其他方面就不好说了。有些教师除了年限,其他积分项基本都是空白,这样即使到了评委会那里也很难通过。

得分项中的教学成绩这一块,只要是一线高考科目的学科,应该都要高于领导干部的。多数领导干部行政任务繁重,很难有精力教学,教学成绩一般不理想。要说中小学校长和副校长教学成绩优秀,不能说一个没有,但是绝对是凤毛麟角。在学校推荐中,如果这一项领导干部积分高于普遍教师,这是一般是有问题的。

领导干部职称评得早,不代表着一定问题。如果学校领导干部全部都比普遍教师早,这就是绝对有问题的。

作为普通教师,增加收入除了职称几乎没有其他途径。职称评审对普通教师意义较大,但是不能因为自己没评上就火冒三丈,肆意攻击。遇到问题,还应该理智对待,通过正当途径表达合理诉求。如果学校领导干部徇私舞弊,普通教师也应该勇敢站出来,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本文由“安子侃教育”新媒体原创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作者安子,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