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刚之气”的斯芬克斯之谜背后,问题何在?

「 畸形的不平等观念造成的影响是双向的。」

>>>

近日,一则教育部答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的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去年召开的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曾有政协委员提出一则名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并要求教育部就“男性青少年女性化”问题采取措施。

教育部于1月28日正式进行了答复,称将会从体育教师配备、体育制度顶层设计和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等方面推进教育相关业务。然而在这则答复函中,一段关于“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的表述迅速引起轩然大波。

从政协提案标题中的“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到教育部答复函中使用的“阳刚之气”,一场关于性别气质的争论正在火热上演。

“女性化”一词是否带有性别歧视的意味、“阳刚之气”应当如何界定,除了这两个问题,这场关于性认同差异的争议还能为我们揭开怎样的问题呢?

双性化进程中的复古讨论

倘若仔细阅读教育部的答复函就能发现,除引用政协提案的标题外,全文并没有提到任何与性别相关的内容。

然而许多网友在教育部正式出具答复函之后,认为教育部默认了“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这一表述的合理性,并由此将“阳刚之气培养”带入教育部对于男性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态度当中。

那么回到问题表述的源头,何为“男性青少年女性化”?

“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可以理解成男性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与社会刻板印象中的女性角色契合的性格特征的概括。

传统的女性角色更多地强调女性在社交、情感等方面的长处,而工具性特长则分配给了传统的男性角色。这种一分为二、互不相关的逻辑正在引起严重的对立冲突。

当“男性女性化”被认为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意味着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男性不能拥有女性身上的一些品质。但是这个“不能”的结论,无论是“不配”、“不屑”还是“不合理”,在逻辑上都站不住脚。

温柔知性、善解人意、乐于表达、外表得体等特征之所以是褒义的,并不是因为它们是用来形容女性的词汇,而是因为这些品质本身就是优秀又可贵的。同理,哭哭啼啼、胆小懦弱、轻言放弃等词汇也不是因为用于形容女性才沦为贬义。

如果说在传统的社会性别认知中,原本就是优秀又可贵的品质有各自严格的分类,且不能男女混用,那么只能将其解释为一种剥削。因为这样的标准剥夺了男性拥有表达特征、女性拥有工具特征的权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然而从问题逻辑出发,“男性女性化”难道在针对女性的优秀品质吗?自然不是。

“男性女性化”这一表述的矛头是在指向那些所谓的负面“女性气质”。原本就是负面的特征被冠以“女性”一词作为前缀,是一种父权社会的残余,这一行为意味着在一些人的观念中,男性天然是优于女性的。

这种畸形的不平等观念造成的影响是双向的。

女性会面临种种不公,男性也同样在遭受思想暴力,因为对男性而言,为了验证被灌输的不平等观念,他们需要比女性更优秀、更突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正如不平等观念下的“阳刚之气”之争,除了女性凭什么不能拥有阳刚之气的问题,还有男性凭什么一定要拥有阳刚之气的问题。

逆天性的畸形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自然地复原。相比二元对立的性别观,当前的社会性别认同逐渐走向双性化,即无论男女,更多的人在拥有方方面面的综合气质。

根据上海市计划生育研究所的调查数据,早在2013年,女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类型已经呈现出双性化、未分化和单性化的三足鼎立的局面,而男性青少年两性化比例达到了40%。这项数据部分证实了一些人口中男性青少年“阳刚之气”缺失的主张。

然而“阳刚之气”的争论,更像是在自由发展的双性化社会环境中重新设立了保守议题。在这个复古的讨论中,需要指责的一定就是履行答复义务、使用了“阳刚之气”一词的教育部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平权斗争,不一定就是年轻人与长者之争,而是新旧观念的抗衡。那些内心根植不平等观念、躲在角落里趁机输出的人也有可能是我们的同龄人。

阳刚之气代表怎样的气质、适用于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如同斯芬克斯之谜那样,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可是在于随着性别类型的细化,性别气质的形容能否继续一言以蔽之。女娲手中的小小泥人尚且各有不同,更何况活生生的人呢。

阳刚之气VS健康教育的金苹果

尽管教育部的答复函没有明确表露出性别歧视的观念,但纵观全文,依旧能感受到传统教育之风。在面对青少年性别认同问题的提案时,教育部提出了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何理解性别差异、如何更好地了解和接受自己的确是健康问题。体育运动对健康存在影响,但是当健康教育被片面地归入体育教育,这则教育部答复函体现出现行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缺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中,父母和学校似乎都不能就性别认知的问题提供很好的解答。当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不断倾入,青少年们从其他渠道获得性别观念的相关知识时,所谓的健康教育又能做什么呢?

在“阳刚之气”的讨论引起巨大关注的同时,还有一则关于北京17岁幼教专业学生因临时被叫发言时发表同性相关言论被校方劝退的新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位学生在学校举办的故事分享活动中提到,“我仅代表我自己,为同性恋反歧视贡献一份力量”,然后就被老师单独询问是否是同性恋。在他给出肯定的回答后不久,他就被校方劝退了,劝退的原因是未来可能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当健康教育只与体育相关,涉及的性别只有男性和女性,对性别气质的评价只有正面和负面时,二元单一的标准暴露出适应多元趋势的无能。

同时,当“阳刚之气”作为一种倡议的标准被确立,那么其他的性别气质也被赋予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等级。在这种评价体系中,阳刚之气就有了鄙视文弱之风的理由。

健康教育活动、体育锻炼接下了青少年心理疏导的金苹果,到那时,其他“健康问题”还会不断涌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现行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缺失使得应对心理问题的手段往往会成为最后的防线。当劝导、指责、压迫甚至暴力等所有以教育之名展开的行为全都失效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才会求助心理老师,并把心理咨询视作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因此,不仅仅是成长中的青少年需要心理教育,教育者同样需要心理学常识。

倘若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适应男女青少年的需求,希望他们能从这场“阳刚之气”的辩论中找到他们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左霞云,廉启国,程艳,涂晓雯,王子亮,余春艳,楼超华.青少年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调查[J].中国性科学,2013,22(08):71-75.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