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阳刚之气的对立面不应是“去女性化”

1月28日,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表示将从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等方面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激烈的性别讨论。

跳出来看,教育部只是针对这个提案里跟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回复,主要是体育方面,且并未提及性别。真正值得讨伐的应该是这个充满性别歧视的奇葩提案。提案中称男性青少年有着“女性化”趋势,缺乏“阳刚之气”,成因是受到教育和生活环境影响。

首先,讨论男性气质“女性化”这个问题本身就陷入了性别歧视。男女平等在法律上虽说是拥有同样的权利,但在根深蒂固的思想下并非如此。在今天平等认知的一个大前提之下,所有的性格特质应该是无差别对待的,类似勇敢、有担当这样的评价其实是对一个人的评价,而非建立在某一个性别之上的评价。阳刚、阴柔包含的品格不应有男女之分,女性也可以刚强,男性也可以柔和。事实上,性别气质本身就是多元独特的,世界也正是因不同而大放异彩。

其次,“女性化”不应被污名化,原提案中的“女性化”指向的是柔弱、自卑、胆怯,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需要清楚的是,女性化只应该仅仅指的是女性的某些特征,而不等同于胆怯、弱小、懦弱。阳刚之气并非是行为更男性化,而是指有责任感、有担当、坚毅等优良品质,这些女性同样也值得注重。双性化理论模式认为,个体可以是双性化的,即他(她)可以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女性也可以有阳刚之气。

究竟该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偏好,教育的重点应是以尊重为前提、有目的地培养人,而不能将一些模棱两可的难以定义的性别特征标准化,甚至限制他人的自由意志。另外,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并非为了让“女性”更像“男性”,也不是为了让男性“去女性化”,仅仅只是培养男女共通的美好品质罢了。

文/唐凡婷(重庆大学)

标签: 教育部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