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长大后更有出息的孩子,是前三吗?成绩单这个位置出黑马

松下幸之助有一条奇怪的择才标准,即“寻求70分人才。”马云也说过:“我招聘地时候,不太喜欢一个班里面从小到大是前三名的学生。┅┅而往往最好的学生是什么呢?十名左右,读书不是很用功,他搞来搞去就是十名左右。”

不喜欢100分的人才,不喜欢前三名的学生。大佬们的选择可以理解,毕竟职场上各种类型的高分学生他们见得太多了。但是为什么他们都喜欢70分排在十名左右的学生呢?

“第十名现象”

如果我家孩子考了全校第一名,我想我是会很高兴,毕竟谁不想品尝一下拿第一的滋味呢?不过有些家长却不这样想。

白岩松曾给他的孩子说过,不要争第一,也不要争最后一名。他特别不希望孩子为了考第一而考第一。

著名的演员胡军也认为,考第一会让他孩子觉得压力大容易有挫败感。

那么不考第一,也不要考倒数第一。孩子考第几名才可以让父母少操心呢?这里要提到教育界著名的“第10名现象。”

1989年,小学老师周武用了十年的时间来追踪151位毕业班的学生,他发现了“第10名现象”:第10名之流的中庸学生,获得的关爱眼神不多,但压抑也最少,在人生的赛局中,反而容易成为冠军。

周武老师还发现,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一个波动的过程,就像曲线一样,在小学学习好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升高,成绩会慢慢出现后移的现象。

比如在小学能考进前五名的孩子,在中学成绩后移的比例占到了43%,在小学排名7到15名的孩子,在初中,高中,名次的前移率为81.2%。

不过这里所指的第十名,并非刚刚好第十名的学生,而是成绩中庸的学生。

有人认为“第十名现象”触及了基础教育的一个症结:分数重要,还是学习重要?名次有多大的价值?读书学会什么才有持久竞争力?

实际上,很多优秀的人当初在学校成绩都不算太拔尖。有机构研究发现一种有意思的现象,即“诺奖现象”,就是说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早年在学校时候的成绩也是平庸的。

比如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获得屠呦呦,中学的成绩不算突出,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但屠呦呦有个特点,就是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由此可见,第10几名孩子,成绩不至于太差。不将精力和时间都花在追求考试的名次上,在班上人缘也不错。兴趣爱好都有涉猎,在学习上视野更广阔,更自由。

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保持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在社会中更具竞争力。

这也是为什么班主任会说,长大后更有出息的孩子,通常不是前三名。

为什么排名中上的孩子更有出息

1、人际关系更有优势

排名第十左右的孩子,在班里最活跃,既能跟尖子生做朋友,跟学习差的孩子也有共同话题,人际关系一般处理得都不错。

而好的人际关系是强大的竞争力,这点谁都知道。

2、最有进步空间

之前有研究心理研究学者表示:“中等生幸福感更高”,因为差生容易焦虑,基础太差,没有了冲刺的底气,进步空间很小。尖子生又更容易心理脆弱,为了保持一分的优势潜力被榨干。

而中等生,能一直保持在中等说明成绩不容易下降,但他们的上升空间很大。稍微一点进步就会被人看到,经常能感受到努力就有回报的快感。

所以他们成绩比较容易快速的提升,毕业后往往因为这样也容易做出成绩。

3、最大限度地保留好奇心和创造力

保持好奇心,才是获得成功的最大驱动力。而创造力来自于好奇心和兴趣。

具体来说,创造力=知识×心智模式,这里的心智模式指的是一种创造性心态。创造性心态是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总想与众不同的渴望。

没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等式里知识那部分的中等生,保留了更多的创造性心态。这能够促使他们会依据自己的兴趣去努力和奋斗,自然更加容易的有出息。

孩子适应未来的能力有哪些?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很多家长都会关心这个问题。

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

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

因此有人说,未来活得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

那么要让孩子成为活得很好的人,家长就不要过度关注成绩,更要注重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的能力。

1、玩的能力

有人说,未来不会玩的孩子找不到工作。

在《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娱乐在重构一切行业规则。即以后就算是开公司、创业,其实也是领着一群人在玩!

诸多西方名校的录取标准,总结起来也不过三条:学得好!玩得好!能带着大家一起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马云曾经说:“我保证,这些会玩、想玩、愿意找人去玩的孩子,一定会有出息,这些是培养情商的关键。

当然这种玩,是健康的幸福的玩法,是可以一个人自得其乐的玩,也可以是朋友众多兴趣广泛的玩。和那种简单的感官刺激和金钱消费的刺激放纵的玩法,不一样。

所以, 小时候孩子如果能够组织一群人去玩,做“孩子王”,那么他的会有更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亲和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领导能力很小就会比其他人多一些优势。长大了,自然更容易组织一群人去玩转财富,因为这样的能力是相通的。

这样的孩子,自然最有出息。

2、拥有幸福的能力

所谓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

美国有一位叫做布朗的法官曾提出: 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而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家长要培养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只需要做到三点:第一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第二放下对孩子过重的期待,第三创造欢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3、审美能力

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木 心 先 生 说:

“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

美学家蒋勋说过:“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我们都知道,环境影响一个人的审美。家境好的孩子在审美上有先天的优势,从小吃好的用好的,去很多国家,耳濡目染。慢慢形成了对细节的挑剔苛求,所以很多优秀设计师都是家境好的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普通人如何提升审美,其实也不难,有人总结出以下几条:

让孩子远离阴暗肮脏的人和事物,心灵不美的人,几乎没有发现美的能力。

跟孩子一起多关注时尚的事物,比如杂志,大师作品,大品牌的设计陈列,国外海报,街拍等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孩子多去美好的地方旅行

培养一些爱好,比如画画,摄影,小视频。

带孩子一起用心发现设计中的细节,细节是魔鬼

审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但只要平时生活中学会欣赏,养成习惯以后就会水到渠成。

其实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中,体会生命的美好的质感。

4、逆商高,抗挫力强

优秀的孩子并不一定总得第一名,而是总有得第一名的自信

宫崎骏在《龙猫》中说:“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

而这里所谓的坚持,其实就是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也叫逆商。逆商又称 “挫折商”, 它是由美国教育大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摆脱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逆商对一个人的未来起到决定性作用。一个人的逆商有多高,决定他能走多远。

2020年8月,高一常考倒数第一的男生赵启琛以705分的高分逆袭考入了清华。很多人都好奇,常考倒数第一的孩子居然也能逆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谈起自己的逆袭经验的时候,赵启琛接受采访时说,最主要的是把当下的事情做好,考倒数第一那段时间,新老知识都需要掌握让他有些应接不暇。后来,他调整了学习策略,先把新的知识点掌握好,再抽空复习之前的知识点。

赵启琛就属于逆商非常高的那一类人:失败了从来不否定自己,什么时候都能稳得住。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沉得下心,做好当下的事。

可见逆商高的孩子,困难只不过帮助他们走得更远的垫脚石。

那么家长该如何提高孩子的逆商呢“

适当的批评教育。习惯表扬的孩子,听到他人批评就心生不快,过度批评孩子,孩子就压根听不进家长的任何话语。适当的批评,可以让孩子品尝一下失落的滋味,减少玻璃心。

让孩子独立自主。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不包办代替即可。

帮孩子克服困难。让孩子独立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帮忙了,当孩子遇到困难实在无法解决的时候,家长必须做好孩子的后盾,他们才能迈过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做胸怀宽广的父母。把自己战胜困难的事情告诉孩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至于很多人所说的,首富也有小学生。是肯定会有,不过那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什么叫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在做统计分析时,我们只专注于那些成功的例子,从而得出以偏概全的错误结论。大致来讲,成功的例子往往只属于少数。

家长可以看一下财富榜,那些顶级的大富豪没有几个是低学历的。就算开始的时候是低学历,后天也是坚持学习提升了认知才取得了持续的成功。

现在这个社会,分数依旧很重要,但是人们早已经不通过分数来论孩子的成败。随着社会发展日益的多元化,家长如果还是只注重分数和排名,不去培养孩子其他的能力,他们长大了很难有很强的竞争力。毕竟,父母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孩子。

标签: 马云 小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