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视频拍下女孩的一幕刺痛无数中国人:我爱你,但只能说对不起……

来源:桌子的生活观

(ID:zzdshg)

前段时间一个热门视频,突然戳中一大批人的泪点。

镜头里是一个一岁的小女孩,她在自家门前摇摇晃晃走着路,一个不小心,就被绊倒在了自家的楼梯上。

她背上还背着一个精致的小书包,这或许是父亲从远方给她寄回来的礼物,但此刻,这个小书包却绊住了小小的她,让她跌坐在了阶梯上起不来。

于是她就看向了监控,娇娇糯糯地对着镜头喊着“爸爸,我站不起来呀”。

如果这是你的女儿,你会怎么办?

是不是想立刻冲到她面前,把她抱在怀里好好安慰一番?

那个小女孩也是这样认为的,她以为只要喊爸爸,爸爸就能扶她起来了。

可是她根本不知道,她的爸爸,此刻正在千里之外,为一家人的生计拼命挣扎,完全没有办法抱到她。

这位爸爸,看到女儿摔倒起不来,他比任何人都心痛,他恨不得立刻丢下手里的工作,回家去抱抱他的女儿,告诉女儿“爸爸在”。

可是他不能。

他只能看着屏幕里的女儿,默默地在心里重复了千万遍“对不起”。

“我的心,难受了一下午,只想早点干完活回去陪女儿。”

即使是一个外人,看了这样的场面,都感觉心被揪得生疼生疼,更何况那个父亲。

其实,让人心酸和难受的,不仅仅是那个无助的小女孩,还有她那个心痛如绞的父亲。

这个父亲的背后,代表着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他们就是在孩子尚且年幼的时候,就抛下孩子离家千里去工作,去为了生计而奔波的务工父母。

他们在大城市里拼命挣钱,住着最省钱的房子,吃着最便宜的饭菜,把赚来的钱全部都寄给远方的孩子。

他们并不在意自己有多辛苦,但却总会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时候,忍不住泛起愧疚的眼泪。

因为生活的需要,他们错失了孩子的成长,也错失了孩子的童年,甚至在孩子需要他们的时候,连抱一抱自己的孩子,都做不到。

抱起砖头就抱不了孩子,放下砖头又养不起孩子,这是绝大部分务工父母共同的心酸。

这个视频发出来之后,评论区许多人都留言说到:“看哭了,想起了我的孩子”。

为什么大家会对这么简单的一件小事如此感同身受?

因为这短短的一幕,就是无数在外务工的父母最怕看到的场面: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却远在千里之外。

谁不想想时时刻刻陪伴自己的孩子?谁不想给孩子一个快乐有爱的童年?

但是待在家里就买不起孩子舒适的衣服,吃不到干净健康的食物,交不起上学的费用,只有离开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别无选择。

那个默默心疼女儿的父亲,就是千千万万独自在外漂泊的中年人的缩影。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见过最心酸的一幕是什么?

最高赞只有一个图片,没有任何文字。

奶奶和孩子送出外务工的父母到马路上,父母眼看就要消失在眼前了,孩子忍不住哭着上前去追,但是奶奶拉住了他,只留孩子一个人在那里哭得撕心裂肺。

而车里面坐着的父母,内心早已如刀绞一般。

这是一种无声的沉默和心酸,顺着那个图片,无奈和心酸悄悄流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尤其今年是倡导就地过年,很多期盼在过年时候见到父母的孩子,可能他们的希望会要落空。

很难想象他们一年到头期盼的事情不能实现,最后是怎样的心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曾经有一个叫赵子涵的小朋友,她写给常年在外打工父亲的一封信看哭无数人。

她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没有过零花钱,别的孩子六一节都想要礼物,而她六一节最想要的礼物是见一见自己的爸爸,因为距离上一次相见已经过去了一年半。

她在信中写到:当你走的那一瞬间,我哭了,我不想让你看见我哭,所以一个人跑到屋里,悲痛大哭。你总告诉我要好好学习,但是我现在奖状已经贴满了墙,你还是没有回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中国,像赵子涵这样的留守儿童大概有6683万,而他们对应的在外务工人员接近2亿人。

他们融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过着最简朴的生活,承受着最痛的离别之苦。

他们为这个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可是这个城市却很难找到他们的存在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城市很漂亮,灯火辉煌,可是这样的繁华和热闹并不属于他们,他们的希望和奔头在遥远的那方,他们把太多太多的思念寄托在那一张小小的车票上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你在工地和他们谈起家里小孩,问他们何时回去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总是展现出最纯净、真挚,如同孩子般的笑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乡容纳不下灵魂,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从此便有了漂泊,有了远方,有了无穷无尽的牵挂,面对孩子,他们有的只是沉默和无可奈何。

“孩子长大了,他们自然就懂了”,他们总是这样安慰自己。

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孩子是他们最大的软肋,但同样也是他们勇往无前的铠甲。

就像这个和妻子一起编藤椅的父亲,双手被藤条压到变形,但他还是起早贪黑地为女儿挣读书的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虽然孩子读书花的钱多,但只要一想到读书能让孩子有个好的未来,他即使累到双手变形也仍然甘之如饴。

就像武汉的那位“板车哥”,为供两个上大学的女儿读书,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搬运5000斤的货物。

你问他累不累,他不会回答你累不累,只会告诉你值不值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就像这一对在路边卖烧饼的夫妻,他们在凛冽的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但是只要在屏幕那边看到孩子的笑脸,听孩子叫一声爸爸妈妈,所有的一切委屈和忍辱负重,都在顷刻之间释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们并不会抱怨命运不公,也不知道什么叫资源倾斜。

他们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穿最干净的衣服,将来能考上很好学校,找一份轻松又满意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不必再像他们一样四处漂泊。

为了这点企盼,他们在拼命的路上从不敢停歇。

自己累死累活没关系,但是有些东西,即使奋力托举,竭尽全力,也要送到孩子手里。

对于漂泊在外的父母来说,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就是他们最大的支撑和信念。

网上有个热门话题叫:为了工作你会不会背井离乡?

底下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但只有个很简短的回答一下子戳中了我的心:为了工作我不会,但是为了孩子,我会。

很多人说,每一个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人,都有一个融入城市的梦想。

我觉得不是。

他们如此漂泊辛劳,为的,只是孩子能不再重复经历他们的痛苦。

上海有一个清洁工阿姨,为了保住月薪3000的工作,她六年都没有回过家。因为领导说,请假回家的人,就不用再来了。

她起早摸黑地赚钱,她把赚来的钱一分不少地全部寄回老家,只希望能供自己的孩子读书,上好的学校。

然而,因为太长时间没有回家看孩子,她的孩子渐渐怨恨她,甚至不肯叫她一声“妈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她只能一边偷偷哭,一边安慰自己说:“没事,孩子长大就会懂了,不会怪我的。”

还有那个考上北大考古系的女孩钟芳蓉,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她其实一直很淡定,逻辑思维都很好,唯独在提起父母的时候,这个早慧的女孩,忍不住哭了出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她说她和她的父母并不亲,她的父母把赚到的所有钱供她读书,可是却没有陪她长大,在她的整个童年是缺席的。

她的父母,只是外出务工人员中很平凡的一员。为了让她上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她很小的时候,爸妈就把她交给了爷爷奶奶带着,一年甚至几年都难得见一次面。

在得知她考上北大之后,她的母亲兴奋地说:“我女儿终于有出息了!终于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当她面对镜头说出那句:“她(女儿)的孩子,以后不会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可以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在一起...”

她的眼睛,一下子红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钟芳蓉说,她能够理解自己的父母,他们为自己的读书,付出了很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多时候,父母的千言万语,最后只能变成一句:孩子长大了,就会懂了。

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酸和残忍,孩子在某个阶段并不能理解,只能等到他们长大了,才能明白父母的苦衷。

不论是钟芳蓉的父母,还是这个清洁工阿姨,他们都有一个遥远的希冀和期盼,期盼孩子将来能理解我,期盼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他们手里抱起的那一摞摞砖,都是在帮孩子铺一条走向远方的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曾经,我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和父母一年见一次面,母亲每次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总是哭,那个时候,我还带着对她的怨恨,不愿意接他们的电话。

直到后来我去到他们打工的城市,看到他们住木板搭建的房间,过他们一样在工地的生活,才渐渐理解了他们。

虽然现在我的父母年岁已大,已不再去远方奔波劳累,虽然我的成长中充满了太多的心酸和遗憾,虽然当年造成的伤害还一直赫然摆在那里,但是我心里对父母有的只是感激和愧疚。

很多时候,生活并不会给你太多选择,父母能够做的只有承受和慢慢改变这一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能陪伴孩子长大遗憾吗?

遗憾,但不能给孩子提供必需的人生支撑,将来只会更遗憾。

孩子,对不起,爸妈不是不爱你,只是暂时陪不了你;

孩子,对不起,爸妈即使离家千里,心里仍然牵挂着你;

孩子,对不起,爸妈拿起工作陪不了你,放下工作养不起你。

— END —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