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985高校首年“强基计划”未录满 新高三考生挑战&机遇

多所985高校首年“强基计划”未录满 新高三考生挑战&机遇?

原创 教育面对面RBC 2020-09-25

晨雾 / 转帖

今年高校招生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应该是第一年实施的“强基计划”。但据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多所高校日前发布通知,在今年高考录取的2020级本科新生中补招”强基计划”学生。

“强基计划”实施首年即“遇冷”,让舆论质疑”强基计划”的意义。

为什么这些顶尖的名校都没有招满人?考生为何会放弃985高校的“强基计划”招生?今年各校“强基计划”没有录满,2021届高考生是否就可以更加放心大胆的报考?

《教育面对面》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储朝晖(左);计桥升学规划研究院资深规划师王京(右)为大家做深入分析指导。

疑问一:今年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人数不多?

2020年“强基计划”报名的人数达到133万人,而录取人数仅为6090人!1000人中录取4个人!报名人数最多的是中山大学,共77981人。而中山大学入围人数只有600人,实际录取人数为150人,报名人数最少的是中央民族大学,约10656人,而中央民族大学入围人数只有90人,最终录取的只有30人!通过数据可以看到,今年的“强基计划”竞争几近惨烈!“强基计划”考核中,高考成绩占据85%,能够入围有复试资格的成绩相差不会太大,而15%的校测显得尤为重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020年“强基计划”报名人数有133万人,即便是2018年达到火爆程度的自主招生,当年的报名人数也只有78万,但当时录取学校有90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由此可见,“强基计划”虽然实施第一年,但实际情况却比自主招生更为火爆。

疑问二:“强基计划”所涉及的专业不够“讨喜”?

关于“强基计划”一定要清楚,这个“基”是相对于国家的发展,相对于国家的战略,它跟过去的自主招生不同。自主招生主要是依据高校在某一方面的优势,以及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潜能进行对接。而“强基计划”本身是从整个国家战略需要考虑,发展一些基础学科,因此需要有一些在这些学科有兴趣爱好的学生为国家发展做奉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由于对“强基计划”信息宣传的不够充分,导致了很多考生在报名的过程中有些动摇,考虑自己究竟是选择一个未来好就业且高薪的专业,还是可以坐“冷板凳”为国家做贡献。所以这也是报名的人数多,但是在录取环节没有录满背后的一些原因。

疑问三:“强基计划”专业未来就业会困难?

基础学科本身对于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很多学生高中三年都在学习基础学科,对于那些在高中阶段就感觉学习吃力的学生来说,肯定是对基础学科有些畏难。“强基计划”是鼓励学生选择基础学科,将来为国家的一些重大战略方向做贡献。它可以吸引那些有家国情怀,立志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做贡献的学生。

学习基础学科并不意味着只有走科研的一条道路,很多行业领域都需要基础学科方向的人才。像金融、通信、国防、高科技行业都需要在物理、数学、化学、生物方向的优秀人才。学生和家长因为对于那些行业领域需要基础学科方向的人才不了解,才误解基础学科将来只能走科研一条路。

其实高校在“强基计划”的专业设置上同时考虑了学生未来的就业。比如清华大学的“强基计划”各个专业都有双学位方向可以供学生选择,很多专业都是就业非常有前景的工科专业。

疑问四:“强基计划”政策不够灵活?

由于“强基计划”专业限制,以及考生实际高考分数等情况,部分考生在入围校考后,也会选择放弃考试。此外,根据“强基计划”管理要求,招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专业,每名考生只能报考一所学校,且通过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因此,由于政策不够灵活多样,导致部分学生放弃“强基计划”。

疑问五:“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相比,分数优惠力度不够?

在高考成绩出来后,各所高校的“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也随之公布。学校按照一定比例(北大清华为1:5,其他多数学校为1:4,也有部分学校按照1:3)从前期报名的考生中,划定入围分数线参加校测。按照“强基计划”管理要求,考生高考成绩需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分数线,并结合各校各省的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按照高考成绩由高到低排名才能确定其是否入围高校考核名单。

以清华、北大清北为例,今年强基入围分数只比统招低10—20分,甚至个别专业还出现高于统招投档线的情况,但按自主招生的降分优惠政策,降分最多时,能比统招线低60分。

对于破格入围的考生则无此招生名额的限制。按照北京大学“强基计划”的要求,破格入围考生采用的是单独录取的方式,不会挤占以高考成绩入围考生的名额,这类考生除达到各省一批次录取分数线外,还需获得各类全国学科竞赛二等奖。

各所顶尖大学的校测,主要考察学生的学科能力,有笔试和面试,部分学校还有体测。各学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上规定,考生最后的综合成绩,由高考成绩和校测成绩构成。比例分别是高考成绩占比85%,校测成绩占比15%,择优录取。这也说明“强基计划”对于高考分数要求是很高的。

还有哪些原因导致家长

和考生放弃“强基计划”?

1、有些学生和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距离36所“双一流”高校比较大,放弃了报名申请;

2、有些学生对基础学科没有兴趣,对于自己未来职业发展不是走科研道路的学生就放弃了“强基计划”;

3、有些学生认为基础学科学习的难度比较大,毕竟高中三年学习的都是基础学科,大学再继续学习基础学科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吸引力不够,想换不同的专业方向学习;

4、考生对专业的追求胜过对名校的追求;

5、很多学生家长对于高校“强基计划”的具体培养机制不是特别了解,仅仅知道“强基计划”选拔的是基础学科方向的人才,担心孩子未来的就业问题。

如何解决“强基计划”

首年招录不满的情况?

首先,我们是实施的是一个国家战略,现在可能很多人觉得“强基计划”很高端,其实我们可以将它做的低调亲和,让很多学生不要感到可望不可及;

其次,信息一定要对称。第一年实施“强基计划”,包括很多中学、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对相关的信息依然了解不够充分。特别在实施过程当中,很多高校觉得什么都不能改、不能动,等到开学时发现人数不够,这就显得比较被动了。其实,有些信息提早已经呈现出来了,学校应该根据相应信息做调整,灵活处理;再有,就是机制上一定要灵活。比如不能转专业这个要求,如果这个学生他学的这个专业确实觉得不合适,他当然可以调整专业学习。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强基计划”的原则也应该依据这个原则,灵活的去改变。

2021年高三考生

如何选择“强基计划”?

建议2021届高三学生要早动手考虑是否参加”强基计划”的选拔,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如果是立志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就要早动手准备,要了解36所强基高校的招生章程,以及2020年录取的数据。评估一下哪一所高校最适合自己,自己的成绩距离这所高校的差距,同时判断一下哪个专业方向最适合自己,在高三最后阶段,可以在这个学科方向投入更多的学习精力。

同时,学生还要了解自己想申请的高校“强基计划”的培养方案,不同的高校培养方案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其实很多高校在“强基计划”培养方案上都设置了多学科交叉和双学位的方案,这样也是考虑学生未来就业的问题。

在“强基计划”报考和录取政策方面,如果增加限报学校的数量会增加入围学生的比例,也会吸引更多学生报考。增加高校自主测试成绩的比例会降低入围分数的门槛,吸引更多学生。

小贴士

什么是”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等,都与原自主招生不同。

“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今年是“强基计划”实施第一年,参加高校一共有36所。这36所,也可以说是国内水平最高的36所高等院校。分别是——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ID:RBC_JYMDM

【声明】本文为转发分享,已经注明来源。不代表本平台赞成或反对原作者的观点,文责和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