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在向他们倾斜,高考也有弱势群体,对这些人关注还不够

弱势群体一般是指由于没有或很少拥有社会资源,而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社会群体。基于社会结构分层的角度,对“弱势群体”这一概念的使用能够直观地表现出在社会结构中,这些社会成员之间的相对关系。

事实上,“弱势群体”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但是,由于这种“弱势”是基于权利-义务关系而言的。所以严格地来说,弱势群体指的是那些在社会权利与义务分配中处于底层的成员。他们的基本权利由于诸多原因不能得到有效尊重与保护。如此一来,可以对“弱势”群体这个相对概念进行具体的界定。

即弱势群体是一群由于诸多原因,没有或很少拥有社会资源,缺少表达与维护自身基本权利的能力,竞争能力、抵抗风险的能力低下的社会成员,而且他们难以通过自己的资源或能力来改变自己的现状,使得他们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领域,都位于边缘地带。

从高考角度看,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学生之间,存在阶层差距逐渐扩大的问题,在接受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和质量上,与占据更多社会资源的强势群体的子女相比,弱势群体子女呈现出明显的劣势。因此,可以将弱势考生群体定义为,由于在高考竞争中与其他考生相比缺乏优势,利益容易受到损害,得到的高等教育机会最少的这一类考生。

目前在我国,弱势考生群体的所包含的类型有许多。诸如农村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贫困学生、少数民族考生、残疾人、下岗工人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特殊家庭子女等都可以归于弱势考生群体。这些群体的弱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接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因为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同龄考生之间所获得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不均等的;

第二,生活贫困。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所承受的压力较大,接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上总是不如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而且高昂的学费更会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第三,生理缺陷。据权威数据统计,我国在肢体或者其他生理方面有缺陷的人共有5000多万,其中青少年的比例较大,这种缺陷使他们与正常青少年在高考竞争中会处于不利地位,在高考中,他们需要付出得更多努力,承受更大压力,才有可能得到与其他考生相同的结果。

由此可知,弱势考生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由于区域间发展差异大而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他们又缺乏改变自身现状的发展能力,使得其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因而被高等教育所排斥。综上所述,弱势考生群体的存在体现了我国高考不公平的问题,而教育公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考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高考制度上下手,从高考政策向上弱势群体进行倾斜,以弥补其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标签: 教育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