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孩子?3位一线老师说了这4句大实话

1 对老师,不敢不吹捧?

近日,热播综艺《奇葩说》的一道辩题冲上了热搜:

“家长群大家都在吹捧老师,我要不要跟风?”

近几年,家长群逐渐成为了老师和家长的主要沟通工具。

为什么要在家长群里捧老师呢?许多家长洋洋洒洒说出了理由。

“不跟风怕老师亏待了孩子。”

“不跟风怕老师记仇。”

“逢年过节给张卡,老师记忆更深刻。”

“给卡和吹捧不冲突,两手都要抓......”

有的家长则表示是被迫营业。

“如果班上的所有家长都在吹捧,就你不吱声,压力也很大吧!”

于是,家长群变成了“吹捧群”: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奇葩说》的辩论中,正方赞同吹捧,观点是:为人父母就是卑微,要为了孩子倾其一切。

仿佛牺牲自己,就是成就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甚至引起了一些新家长的恐慌:

“孩子不到两岁,这种社会现象让我感到亚历山大!”

自始至终,家长都在焦虑与困惑,担心孩子受委屈,担心孩子成绩不好,担心孩子受欺负,担心孩子不如别人,担心把老师得罪了就不会有好果子吃......

看到这些,不禁让人疑惑:

学校是个啥地方?

难道孩子去上学,老师、同学就注定会欺负他?

在学校里,孩子一定会成为受气包?别人都充满恶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02 老师是最大的反派?

一些家长用卑微的姿态来讨好老师,试图让孩子免受欺负。

在这样的语境之下,老师被塑造成了最大的反派:“老师要收钱,收购物卡才会对学生好”。

有网友分享了TA身边的故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的确有些老师,在眼花缭乱的吹捧中迷失自我,将家长们的吹捧、送礼,当成了理所当然,甚至倚仗权威地位体罚学生。

尹建莉老师说过:“恶老师是家长的懦弱培养出来的。”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投射效应”,是指当我们对他人形成初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于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认知“错觉”。

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家校沟通,是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也是一次家长与权威的对话。

当家长内心深处对权威是恐惧的,在与老师的交往中,通过一次次的过度吹捧、送礼、送钱......

其实是将自我的虚弱与恐惧发送给老师,如同在暗示他人“你来打我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家长的这些语言与行为,诱导了老师去作威作福。

这真的是在“成就孩子”吗?

另有网友也分享了TA的故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高中时TA孤身一人到外地求学,因不习惯陌生的环境,常常在夜里哭泣。

爸妈担心TA在学校受气,给老师送礼,希望老师能够多照顾TA。

结果是,TA上这位老师的课时,忘记了要听课,心态是卑微的,总会担心老师是否喜欢自己。

而整件事,对TA完全没有任何正面的影响,反而让TA内心更加胆小自卑,更不敢与老师接触。这段时期对TA来说,是漫长的黑夜。

家长因吹捧带来的不体面,会传递给孩子,形成压力,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卑微。

▼▼▼

03 让家长群不再是“压力群”

实际上,那些阿谀奉承的话,带有目的性的吹捧,老师不见得会喜欢。

真正的好老师,在面对家长群的过度吹捧时,也是有苦说不出:

“我对任何一个孩子都一样,越吹捧的,我越觉得很尴尬,有点不知所措......我其实最不喜欢的家长就是跟风吹捧复制粘贴的家长,有这份心还不如多关心自己的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为班主任,我真心表示千万别吹捧,太尴尬了......”

“每个学生我都会好好教的,跟家长吹不吹捧没关系,家长把孩子的品行培养好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个事实,一位有师德的老师不会因为家长群里吹捧就会对学生们区别对待。

家长群产生的种种矛盾背后,也让人疑惑: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与老师沟通呢?如何不再让家长群成为家长和老师的“压力群”“负担群”呢?

答案是,我们每个人都坚守真诚和自然。

尹老师在微博中提到:

“无论何种情况,都不需要刻意去吹捧老师,只需要正常和老师沟通、正常回应就行。老师也是普通人,你所有的感受、情绪和好恶,老师都有,不要先入为主地把老师群体想象成需要家长巴结小心眼集合......”

“人类的利益分两种:眼前利益,长期利益。短见者只能看见眼前的小利益,看不见长久的大利益。教育中什么是最大的利益,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人:正直、真诚、善良和勇敢,这些美德是—辈子受用不尽的能力和财富。而家长不可能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想给孩子什么,先做出榜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都说“育儿先育己”。

如果不想孩子当受气包,父母作为孩子接触的第一个权威,不如我们先给孩子做出榜样。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我们勇敢地接纳当下的自己,尝试着去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不再执着于过去否定与不支持的痛苦体验,更不必一味地寻求他人(权威)的认可。

教育是一个灵魂滋养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一个内心强大且充满爱的父母,自然能滋养出自信、自尊的孩子。

▲▲▲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