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阅读兴趣,从幼儿园到小学,不可忽略的7项核心技能

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今日优选

影响一个社会。

阅读是人类最伟大的一项思维活动,一个人必须从孩提时代就开始阅读。

--约翰.斯坦贝克

阅读不就是读书吗?这有什么难的?

实际上,不会阅读的孩子比比皆是,凡是从幼儿园上了小学,发现孩子逻辑不清,表达模糊,学习时丢字忘句,看着书却头脑一片空白,有类似这样表现的孩子。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换句话说,不会读书,对书没兴趣的孩子,在日后的学习中,会面临比会读书的孩子更大的困难,这是一项基础能力,没有掌握就一定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犹太人中产生了大量的精英,在家庭教育中,从小就很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好的习惯影响一生。而爱阅读、会阅读,也绝对是孩子从小就需要培养的重要核心习惯之一,其影响力之强,贯穿孩子一生,父母不可小觑。

但实际上,大量的父母们是深知阅读重要,但却往往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碰到问题,自己一腔热血带着孩子阅读,却似乎收效甚微,不仅孩子习惯没有养成,甚至还让孩子对阅读产生了排斥心理。怎么会这样?

要注意的是,儿童的阅读活动,看起来简单,其实背后有着重要而复杂的原则与机理。

很有可能,我们在7项关于阅读的核心技能培养上,出现了问题。找出这些问题所在,并且掌握具体的做法,我们也就打通了“任督二脉”,让阅读变成一件赏心悦目的事,也就不再困难。

要让孩子迅速建立故事与自身的联系,就要训练孩子的“运用背景知识技能”。想将孩子带入故事情节,则“推断”必不可少。要让孩子迷上阅读,那么“构建感官图象”的技能就会发挥巨大作用。

一位教师对美国孩子学习阅读的体会很深:

从学前班开始,孩子们每天就有20分钟的阅读作业--那是阅读课外书的时间,老师教孩子们阅读,并非逐字逐句的让孩子们背得滚瓜烂熟,不求甚解,他们更多是教孩子们如何阅读,培养阅读习惯和思维,从而打造出强悍的阅读能力。

接下来,我们说说这7项核心技能。

第一项 构建感官图像;第二项 运用背景知识;第三项 提出问题;第四项 推断;第五项 筛选重要信息;第六项 整合信息;第七项 查漏补缺;

1、构建感官图像

什么是感官图像?简单来说就是共情!

当我们读一本书、听一个故事时,脑海中能够出现与之相呼应的画面,某些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以及感情,都能随之产生。

这样不仅能够让阅读内容立体化,变得生动有趣,引起孩子的兴趣,还能让孩子的大脑持续不断的创作,把这些感官材料组织起来,进行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所以,父母陪读时,必须注意感官图像的建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语言引导:陪孩子阅读,父母可以通过“你觉得呢?”“你看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接下来会怎么样?”来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建立感官图像。

读后交流:阅读一段内容或者全部结束后,父母应该跟孩子交流一番,可以是阅读的内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或者是某些真实的经历,把脑海中的画面和心理的感受都分享出来。

2、运用背景知识

读书不要只是单纯的读,还得把它读活。比如书里有一条狗,我们可以联想到小时候养的那条狗,狗的模样、喜欢玩什么、吃什么,尤其是放学时间,常常会在门口迎接放学的自己。

通过这些背景知识,让孩子更好的理解阅读的内容!

尤其是低月龄的孩子。读书时,父母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经历、见闻和情感;也可以回忆孩子儿时的事情,这些不仅能够密切亲子感情,还能让孩子在听、问和理解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强语言的驾驭能力。

3. 提出问题

带娃期间,常常会有父母抱怨,我家孩子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天天问个不停,实在是太烦人了。

实际上,这是好事!

提问意味着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能够认真思考,以开放的心态看世界,以敏锐的心智关注所听、所看的事物。

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在阅读过程中,父母允许并引导孩子提问,由浅入深提问有深度的问题,不仅能加深孩子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还能收集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4、推断

读书时,如果只是单纯的读,不思考,没疑问,即使能非常流利的读下来,也只是走马观花、应付了事。

相反,如果能够把自己代入到故事里,提出问题,做出推断,比如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样就能在脑海中构建清晰的感官图像,读懂文章,深刻理解。

陪读时,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推断生字的含义或后面的情景,通常书里的图画和已经发生的内容,都能给孩子很多提示,帮助他们推断出来。

同时,还可以把自己的推断过程分享给孩子,引导他们独立推断。

5-6、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

为什么要筛选信息、整合信息?

因为现在社会信息泛滥,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有意义,也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

作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从信息中筛选出有意义的知识。这就要求他们学会筛选和整合!

筛选重要的信息

明确阅读的目的,思考最该关注的内容和信息。

为什么要读这本《阅读的7项核心技能》?自然是寻找让孩子会读能懂的正确阅读方法。

要想明确阅读方法,必须从7个核心入手,关注有关7个核心的内容和信息才行。

所以,我们不需要把这本书一字不落的从头读到尾,一些无用的信息可以省略掉,直奔主题(通过标题、章节名称寻找需要的主题)。

整合信息

书读完了,信息找到了,但是阅读还没有结束。我们还需要把这些不太关联的信息跟我们的目的(主题/中心思想)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面的新观点。

7、查缺补漏

阅读时,孩子可能会走神或遇到超出所学,非常吃力的信息。如果继续走马观花的读下去,也很难获取有用的知识,基本是浪费时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此时,我们可以查缺补漏——带着问题集中精神重读,寻找漏洞并解决漏洞!

这7项核心技能既可以开启孩子的心智,赋予孩子驾驭文字的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敏感性,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这里,建议父母都能看一看,试一试,学习方法正确引导。只要方法用对,孩子的阅读将会事半功倍!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6个技巧--

爸妈做榜样,放下手机,拿起书本

先看看下面几个情况,你都中招了吗?

每天在家大多时候手里拿着手机刷朋友圈、看电视、玩游戏。

陪孩子出去玩,在车上或走路的时候也会时不时拿着手机点来点去。

经常在工作、做家务或很累的时候,把手机或平板给孩子当玩具玩。

孩子是你的一面镜子,他一直在经过模仿复刻你的行为和习惯,你怎样去做事,他就会怎样。

所以,如果孩子不爱看书,家长首先要检讨自己。自己从来不读书,孩子怎么可能会喜欢呢?试想,家长每天晚上吃完饭看着电视,玩着手机,从来不看书,却要求孩子看书,这可能吗?

建议爸妈们除了别总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产品之外,还应该拿起书本去阅读,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榜样。另外,这样的亲子时光是不是更加温馨?它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美好回忆。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阅读环境真的很重要。

个人的经验,常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他的阅读量会达到平时的3倍以上。沉浸在书的海洋,周围的孩子都在认真看书,这些积极外部因素会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所以,家长在周末时可以多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和参加阅读活动,让孩子多多感受这样的氛围。

当然,家里还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地方。爸妈可以给孩子买一个单独的书柜,准备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书籍,告诉他这是你的书,让他建立对书的归属感。

当然,书当然不限于书架,最好能让孩子在家里随时随处都能找到合适的书去读。

以前见过一个极好的做法:有个爸爸为了鼓励女儿读书,为她搭建了一个“专属的阅读空间”,布置的如同童话森林,孩子非常喜欢一个人坐在童话森林里,安静地读书。

还有位妈妈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

“女儿刚出世时,家里居住面积小,书又多,她的儿童床上都铺了厚厚的一层书,就这样女儿一天天在书堆上长大。

她似乎对书有一种眷恋,长大了她从不挑吃挑穿,她的漂亮衣服比别人少,但她的各色藏书比别人多,她可以从书柜里为你精选出不同题材的‘美味佳肴’。”

坚持每天给孩子读书讲故事

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播下的。《朗读手册》引用了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

童年的秘密我们远远没有发现,童书的价值我们远远没有认识。童书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悄悄地藏在一个个人物、动物的命运里,借此构建起孩子的价值观。最初的阅读是亲子共读,是父母读给孩子听,因为孩子不认字,阅读更多的是从图画入手。

儿童最初是通过图画认识这个世界的。童书不仅有价值熏陶的作用,还有治愈的作用,孩子要解决什么问题,都有相应的图书,看了之后比说一万句教训的话都有用。

最重要的是,儿童时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今后会主动找书读。

阅读是有胃口的,一开始让孩子吃肯德基、麦当劳,慢慢的,其他东西就不爱吃了,他只对肯德基、麦当劳感兴趣,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好东西。读书也是这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经典原著改编的电视电影可“做媒”

阅读不能强迫,要适当引导。

虽然说家长要尽量少带孩子看电视,但是有选择性看一些还是需要的,特别是一些经典原著改编的电视电影。

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孩子直接读原著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孩子不乐意的话,可以先用接受度较高的电视电影来“做媒”,吸引孩子去读原著。

见过这样的例子:一位家长很想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小时候看《西游记》连环画的乐趣,但是孩子不喜欢看。后来他就先给看了几集《西游记》的电视剧,孩子的兴趣马上上来了。但是他有技巧性地告诉孩子,再看后面的需要等,孩子等不及,就抓起连环画先看了起来。

鼓励孩子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输入之后,输出同样非常重要。

在孩子阅读书籍之后,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来增强孩子思考能力、沟通和表述能力。

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阅读,所看的书可能只是堆砌在脑中的信息。如果家长能鼓励他说出自己的读后感,在他表达之前实际上经历了一次深度的思考;在他表达的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这对他后来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有位爸爸是这样做的:“每次我让孩子看书,他都以功课忙为理由,一律拒读。但我却找到了他的一处软肋,就是他的作文差。一次他在写一篇作文之前,我先让他看了一本书,读一遍,记一遍,让他将所有能理解的词汇尽量恰如其分地用在作文中,结果,老师的评判是‘语言生动形象’。于是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写好文章的方法,自己便主动找书来读。”

阅读不能急功近利,要静等花开

阅读是一辈子的修行。

可能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明显或直接的效果,很多时候它是一项隐性技能。所以,家长千 万要抛弃通过短时间阅读迅速达到某种效果的想法,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近期多读几本书就能马上写好作文了。

事实上,孩子大量阅读的效果可能会在初、高中才能明显体现出来。日积月累的阅读培养了孩子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这项基本能力的提高将大大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写作 。

孩子读书越多,知识和知识之间能够产生的连接就越多,也许某一天能出现爆炸式的绽放。

所以,让孩子坚持阅读,总有一天会开出最美的那朵花。

欢迎关注

您看了文章有什么收获呢?

大家记得关注分享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