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最新辩题上热搜,引上万人热议:贫穷,真的是自卑的原罪吗?

《奇葩说》的辩题:「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一出,立刻登上了热搜,在微博上引发4.8万的讨论。

评论中主要分两拨。

一波认为,可以说,但不要不停地向孩子灌输穷,好像家里穷是因为孩子穷。

另一波认为,不会说,只要孩子想要,再贵都给买。

面对这个辩题,作为正方辩手的傅首尔全程极其坚定地说「该告诉」。

因为孩子知道家里不富裕,可以「让孩子学会理性消费,不做欲望的奴隶」。

孩子知道的另一个好处是,帮助孩子认清真实世界,早早学会努力奋斗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反方辩手席瑞却认为:「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无意间让孩子在亲情里充满亏欠感」。

回避沟通是不希望剥夺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是让他感受到家里虽不富裕,但可以有足够的爱。

不得不说,整个辩论听下来,正反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似乎都有理。

现场观众的选择也几乎是一半对一半。

我们今天来讨论这个话题,不是要站队正方或者反方,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个话题的探讨,打开一些心结:

面对我们自身的「匮乏感」、「不配得到」感。

也让我们在面对孩子的需求时,多一些从容,少一些纠结和「愧疚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贫穷不是原罪

面临「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这个话题,无论是主张告诉,还是主张不告诉,背后都有个底层逻辑:

贫穷是可耻的。

不告诉,是担心孩子觉得穷,从而自卑,有匮乏感。

告诉,是如傅妈所说「真实的自卑好过虚假的自信」。

但网友却觉得正好相反,虽然自信是一时的,但「真实的自卑」几乎是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席瑞分享的「最苦的橘子罐头」让很多人共鸣,背后正是这样的情绪。

他从小知道家里穷,很多东西都不敢要。

有一次和大人逛超市,盯着展架上面的那个桔子罐头看了好久,没忍住摸了一下,姥姥走过来犹豫了一下还是买给了他。

在回去的路上,姥姥说这个罐头能抵我们一天的饭钱了。

那一刻他不仅意识到家里不富裕,也在心里埋下亏欠感的恐惧:原来我是不应该要那个罐头的。

以至于,他到今天都清楚地记得那个罐头的价格是7块9。

并且,每次到了消费场合都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夸赞他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我不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多人都有同感,小时候因为得不到,长大后即便有了足够的收入,可以买下一车的「罐头」,但那种「匮乏感」依然无法排遣。

然而,我们在被这种共鸣所打动的同时,也需要保留一份警醒:穷,真的是自卑的原罪吗?

我们在开选题会时,同事土土说她从小就知道自己家里很穷,于是长大后拼命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的她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杭州拥有自己的房子和家庭,一切都在变得好起来。

小时候的穷,并没有让她变得自卑。

我想起自己的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算差,但内心却总有一种莫名的匮乏感。

我和我姥姥的生日挨着,所以我小时候的生日常常被忽略。

生日当天,没有生日蛋糕,也没有生日祝福。

因为第二天就是姥姥的生日,我只能等到那一天才能蹭吃蛋糕。

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我想让父亲在我生日当天给我买一块儿三A蛋糕房的小蛋糕。

那是我们小县城里蛋糕最好吃也是最贵的一家。

起初父亲不给我买,但在我的哭闹下我最终在自己生日当天吃到了新鲜的蛋糕。

可是吃到蛋糕的那一刻,我并没有被满足的喜悦,反而内心升起一种失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当时的我想要的不是蛋糕,而是一个独立的生日,以及在生日那天被关注、被祝福。

因为父母从未在生日之际向我表达过祝福和关爱。

这种匮乏感从物质抵入内心。

因为缺乏足够的爱,只能把自信和满足感建立在金钱上,这让我在生活中永远不够有底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刻意回避,有时也是一种强化

很多父母不愿意告诉孩子家里真实的经济情况,担心孩子会有压力,会自卑。

但其实孩子从日常父母花钱的态度、谈话,基本上就能判断家里的经济情况。

如果父母刻意回避,有时反而让孩子失去客观认知现实的机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同事风眠分享了她的真实经历。

她小时候一开始家里条件很好,父亲花钱大手大脚,母亲则很少和她谈及家里的经济情况。

她无忧无虑地进入了大学,在大三实习期间,她接到母亲的电话。

母亲告诉她,自己就职的酒店经营状况不是很好,老板在和她谈降薪的事。

在这个糟糕的时刻,偏偏子宫和卵巢出了问题,要停下来做手术。

她母亲为了让她放心,说:「没关系,我这个能力到外面做什么工作不行,实在不行当保姆都可以。」

「完了,这个家要垮了。」这是她接完那通电话的第一反应。

「我还没有工作,我妈就已经要失去工作了。一个管理层,要沦落到去当保姆了……」强烈的不安定感占据了她的内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没有被要求,她主动把自己从富养状态一下子切换到节衣缩食。

「衣服不买了,也不出去玩了。

在吃喝上,以前15块一顿变成后来的5块3。

到现在还记得,学校最便宜的是4块钱的荤菜,配上1块钱的卷心菜。后来觉得这也省得不够多呀,我就去商场。因为各种蛋糕店、超市都提供试吃,我就靠这个填饱肚子。过了大概一个月,我把那个月的饭钱省下来,然后又找了很多兼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后来,她发现这样的日子不太对劲,才去找母亲认真地聊了聊。

她后来回忆:「那个感觉印象非常深刻,我妈说的是,家里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富裕了,薪资从以前的12000,降到了8000多。」

事情并没有风眠想象那么糟糕,但她因为母亲没有说清楚,刻意回避了,反而让敏感的她把事情想得不客观。

另一方面,大人因为害怕亏欠孩子,在面对孩子的需求时,有时不敢拒绝,把压力全部承担到自己身上。

只是一个崩溃,就让一切都「暴露」了。

张踩玲在节目中讲到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有一次领着4岁女儿去儿童乐园,女儿管她要一个冰激凌。

看冰激凌有点贵,她有点舍不得买。

但是看别人妈妈买了,她也给买了,结果孩子吃了两口就不吃了。

那一刻她就崩溃了,控制不了情绪,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就和孩子发飙:「知不知道我给你买冰激凌,我自己都舍不得吃,然后你这么浪费。」

她女儿当时就被吓得跪在地上,哭着喊着跟妈妈说对不起,回头把冰激凌一口倒进嘴里。

回去后,踩玲才发现女儿是因为耳朵发炎,咽东西的时候会疼。

所以她才不吃了。

那一刻,我听得心都碎了,心疼她女儿。

但看到踩玲作为妈妈一副非常愧疚又无能为力的样子,我更心疼她。

踩玲想满足孩子的要求,只要不至于倾家荡产就会给。

但恰恰作为父母,这种「只要我有,就给」的默认压垮了自己,让自己产生一种拧巴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给了」之后,又把这种用力过猛的拧巴感传递给了孩子,孩子可能并没有享受到富足,反而不知所措,失去对自我需求和满足边界的客观认知:

我到底该不该要?父母的压力是不是我造成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它的解释」

要不要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的一个前提是:

弄明白怎么算不富裕。

节目中傅首尔说,「不富裕就是钱不够花」。

但多少算够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月薪1W,有的人觉得挺高,有的人觉得远远不够花。

住小三房公寓的,和住别墅的人相比,也觉得不富裕。

你发现了吗?没有人能够定义。

在过去,因为生活艰难,大家看上去都是一穷二白,这个问题还不突出。

但现在时代不同了,经济突飞猛进,物欲横流下再有钱可能都觉得不富裕。

所以,「不富裕」更多时候是一个价值判断,每个人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

比如我们的主笔阿夕老师,她女儿有一个好朋友,是个家境优越的小男孩,家里住着大house。第一次到阿夕老师家里,小男孩推门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家怎么破破烂烂的啊?!」

阿夕老师当时就心里咯噔一下,怕女儿尴尬、没面子,结果女儿想都没想,就拉着小朋友一起下围棋。

两个小朋友比压岁钱,阿夕老师的女儿说:「我妈妈给我一千块。」对方说:「我的压岁钱可以买别墅。」

女儿的第一反应是:哈哈哈哈……

后来,阿夕老师专门和女儿讨论过这个话题。

「你会羡慕其他人家里有大房子,吃的穿的比我们家好吗?」

「没觉得啊,我觉得我们家挺好的。」

「你有没有特别想买,但因为家里没钱而放弃的东西?

「我不会想家里有没有钱,而是我有没有钱。至今我没有特别想要但是买不到的东西,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超能力,哇哈哈哈哈」

「你觉得这和爸爸妈妈平时的做法有什么关系吗?」

「妈妈从来没有和我说过家里穷,你要努力啊什么的话。」

事实上,大多数家庭的情况都可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我们对事实保持客观的态度,客观地介绍家里的收支情况,甚至和孩子一起探讨家庭收支计划。

这样就有利于孩子把自我认知建立在长久的信任关系上,从而获得自信。

不然,孩子可能突然哪天发现:哦,原来之前我看到的都是假象,继而产生很大的冲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一个比较实操和好用的方法是,让孩子参与到做家庭的预算中。

比如,刘擎教授讲述他小时候父亲让他参与到做家庭的预算中,让他知道家里的钱怎么花。

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不仅是一件有趣的事,更让他从小学会消费和储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因为钱是有限的,而欲望无止境。

比如,我们产品总监王大米和她女儿逛超市就会提前约定好,允许孩子买一件最想买的东西。

在家的时候,她会和她女儿一起来划定哪些是生活必需品,哪些是孩子想要但不是必需的。

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思考「钱怎么花」,学会取舍「要还是不要」,学会在享受和节制之间找到平衡,这比单纯地告知孩子家里富不富裕更有用。

最后。

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

孩子对待金钱的态度取决于父母。

还记得小时候,父母会和你说家里「没钱」、「穷」之类的话吗?

你会因为觉得家里穷而自卑吗?

现在,为人父母的你,会和孩子说家里的经济情况吗?

你会担心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而让孩子有了「匮乏感」吗?

如果你有亲身经历的故事,不妨在留言区分享给我们。

正好春节即将到来,孩子可能会收到很多压岁钱,不妨利用这次机会,和孩子一起规划下支出分配。

也欢迎在留言区和大家聊聊。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