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参加公务员考试是怎样一种体验?屡试不中也给官!

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公职人员的一种方法。在宋朝以前,想要成为一名公务员,大体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君主直接任命,比如战国时的张仪,凭借一番游说而成为秦相。还有汉朝时的察举和征召,都是不经过考试竞争而直接入职的;第二种是门阀,如果你出生在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那么恭喜你,你一出生就意味着你已经是国家公职人员了;第三种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过独木桥了。

科举考试在隋朝时全面推广开来,分解试和省试两级,解试有点像学历认证考试,只有通过了省试才能进入体制内。不过这个时候的科举考试还很不完善,朝政在世家大族掌控下,弄虚作假、欺世盗名也不乏其人。武则天时为了改变这种“上品无寒门”的局面,给贫寒子弟更多的机会,在解试和省试基础上增加了第三级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可惜,作用非常有限。

到了宋朝时,世家大族彻底消亡,科举考试也就成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无论是有钱的富二代,还是普通的平民子弟,想要成为公务员必须经历三重考验:首先需要通过所在州的解试,之后统一到首都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通过了这两级考试,才有资格参加最终的公务员考试—殿试,只有参加了殿试,才会被授予官职。

与现在一年一次的国考(省考)相比,宋朝的公务员考试三年才举行一次,考试地点是在皇帝所居的集英殿。为了保证考试的绝对公平,宋朝首创了很多防作弊的方法。

考官的安排:从侍郎、翰林、主簿、编修等人员中选择考官,同时规定如果有子弟或者亲戚参加考试,不能充任考官。

考试的流程:参加殿试前,考生首先需要取“号”(准考证),并领取《御试须知》(考试注意事项)一本,之后在考场外的混图上查找自己的座次,并依次进入考场,由专人进行搜身,以防夹带。另设有廵捕官,以防考生考试过程中作弊。

试卷的阅判流程:由编排官将姓名籍贯等信息用编号代替(考号);由封弥官将试卷上的编号封住并重新誊写试卷(以防阅卷官通过字迹认出考生);由对读官进行校对(以免出现誊写错误);由初考检点试卷官、覆考检点试卷官检查试卷是否有冒犯皇帝名讳情况;初考官对考生试卷进行第一次考校、评判;覆考官对考生试卷进行第二次考校、评判。如果两位考官对考生试卷的评判出现较大差异,则由详定官进行第三次评定。

率取率。公元975年的那场殿试,考生有290人,最终只录取了31人,录取率仅10.6%,之后录取比例开始逐年增加,1005年时,492名考生中最终录取了393人,录取率近80%,到了1067年之后,录取率已经是100%了。也就是说,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可以授予官职了,区别只是官职大小的不同。

进入仕途。通过了殿试,接下来就是最兴奋的时刻—授官了。官职的大小是按照殿试成绩排列的,起初授予状元的是从六品官职,后来随着考生越来越多,官职缺额不够,所以所授官阶也逐渐下降,后来的状元只授予承事郎(正八品下),榜眼授承奉郎(从八品上),探花授承务郎(从八品下),其他考生依次降序。

虽然殿试的录取率已经达到了100%,但毕竟参加殿试的考生都是从解试和省试的独木桥中闯过来的,仍有很多考生倒在了解试和省试中。对这一部分人,宋王朝也有特殊照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屡试不中的特殊待遇。为了安抚那些屡试不中的考生,宋王朝增设了“特奏名”考试(有点像定向招录)。规定:凡是年满四十以上,参加过九次省试的,或是年满五十以上,参加过六次省试的,可以参加这次特殊考试。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考试很宽松,没有封弥、誊录等诸多环节,只要参加考试就可以成为公务员。曾有位70岁的考生在试卷上写道:“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万岁”也获得了官职。与正儿八经通过殿试的考生不同,参加定向招录(特奏名)的考生,所授的官职非常小,第一名也只是授予假承务郎(九品),其他大多授予助教之类的散官,毕竟考到这个年龄,也就不求将来能够提拔了,有份固定收入满足温饱而已。这么做也是为了照顾那些通过激烈竞争而进入仕途的考生利益。

宋王朝的公务员考试以其规格高、组织严密、系统完善为后世所沿用和效仿数百年,即使在今天,各类型考试中仍然能看到宋王朝首创的诸多措施,可见其顽强的生命力。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