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际教育的观察与思考: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成长

随着21世纪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变得愈加平坦,知识已经完全没有国界,接受国际教育成为很多家庭的新选择。针对2020国际部和国际校的发展现状,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校长谢强先生对如何择校国际教育的意义、判断孩子是否适合出国留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也许能够给家长们一点启发和思考。

新东方国际教育北京学校校长谢强先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过去五年,每年7月和9月,每届新高一学生进入北京新东方美本培训板块的都要超过1500人。他们遍布国际部和国际校,我得以看见四届毕业生的走向,完整地跟踪了两届学生整个高中三年的成长,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十几个非常亲近的学生和家庭。我目送他们走进了国外大学,也深深地记住了他们的故事。

有人说,国际部和国际校的水很深,所谓水深,指的是潜规则多,就是实际和对外说的不一样。所以在新的择校季到来之际,我想把一些话说出来。

在教委政策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今年国际部国际校招生的明朗度会进一步下降。我爱说实话,只保真,不保对。当然,我的进步在于——凡表扬,皆指名道姓;凡批评,都不直呼其名。借这篇文章,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给“现役”和“预备役”的国际教育受众一些最新的观点和信息。

好申请和好学苗

家长把孩子送进国际部国际校,要经历三个阶段。先是择校,二是体验,三是产生评价。择校是最难的。

我今年在新东方搞了个12人战队,拿出我的精兵强将,重点推荐26所学校,粗略分三类。

第一类是公办校成立或公办校挂名的,一共18所。海淀8所:十一、人大附ICC、101、首师附、北大附道尔顿、八一、清华附奥森、人大附西山;西城6所:实验、四中、师大二附中、师大附中、8中、35中;东城1所:二中;朝阳2所:80中、人朝分;丰台1所:12中。

第二类是乐成、鼎石、世青这三所国际校,有些门槛儿,洋味儿更浓。

第三类是以王府、汇佳、海淀外国语、21世纪为代表,以及我的母校走个后门,北外下属的ICC,这类民办私立的国际校也有大量学生,有京籍有非京籍,也有京外学员。

所谓择校,先明确类别,是去公办校国际部,还是去国际校,然后再进去细选。需要提醒家长的是,我这两年一个重要的认知改变是,非京籍在公办校国际部的可能性并非像政策收得那么窄非京籍家长需要持续和意向学校保持充分的直接沟通,勇敢地参与选拔,还是有不小机会的。

如果把学校的角度搞清楚,很多具体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学校的招生理念分两种,有的更在乎钱,有的更在乎面子。有公办校背书或者受到普遍认可的国际部,把学生招满,更多是脸上好看;而其他学校,多一个学生就多一份钱,本质与新东方这样一个商业机构没有区别。但是无论理念是什么样,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要产出好的录取结果。

无论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子,每个学校对录取都是极度敏锐的,既对自己,也对同类。比如北京四中国际校区虽然不对外显摆,但连我认识的几个现高一的同学,都对我说“我们今年出了普林斯顿”。这样的申请结果,对于学校的士气提振非常重要,也无疑增加了招生底气。同理,今年21世纪出了芝加哥,王府也出了芝加哥,那么同类学校就感受到巨大招生压力。

这里请注意,这个招生就是普遍意义的招生吗?

比如说,我在新东方待久了,认为招生就是多招生,有增量,完成预算,超额完成预算。但是国际部国际校的招生,是招好生。今年出了一个普林斯顿,这一届新生就会招来更多的好学苗,三年后可以出来两个三个普林斯顿。

所以,出好录取,招好学苗,是国际部国际校的第一压力。

在朝阳区,“人朝分”一直是个雄心勃勃的国际部。他们的初三下的0.5政策,每年打响国际部招生的第一枪。去年底,应“人朝分”一名同学的邀请,我和我们美本精英计划高级主管高文成一起参加他们的音乐节。我俩坐最后一排看歌舞,我们那个学生的节目压轴,人家跳完了下了舞台,我们两个傻老爷们儿跟人家小丫头都合完影了,眼看着散场了,一位中年女老师冲上讲台,中英双语,用激动的声音向全体同学汇报道:

“刚刚收到消息,我们一位同学被牛津录取了!”

全场师生一片欢腾,我和高文成也被感染得欢呼、鼓掌。紧接着第二天,“人朝分”又出了一个剑桥,所谓今年“牛剑合璧”。人朝分的同学来新东方学习的比较多,孩子嘛,平日里自然对学校有褒有贬,但是牛剑一出,一个同学对我骄傲地说,“老师,我们学校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好录取背后的好学苗,会导出两个话题。一是,如何看待一个学校录取榜的水分;二是,好学苗诞生的背后故事。

北京东部的一个国际学校,这两年被家长们议论的比较多,我的一些同事、朋友的孩子也在该校就读。连续两届了,这个学校的美国申请都一般,今年终于出现了两个很好的录取。但是经有家长考证,一个好录取是韩国人,不是中国人,“不作数的!”可见家长之精明。

但是,我们也经过了解发现,这个学校确实是很国际的学校,没有我们擅长的“智谋”。与申请相关的IB大考成绩,这个学校也比较低,可是,这个成绩很真实。不像有的国际校会劝告成绩一般的学生不参加IB大考,以免影响该校平均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又很喜欢这个傻乎乎的实诚学校。所以,他们的录取榜,整体来说是值得信任的。

这几年,对多数学校录取榜的观察,重在三点:

一,优秀的录取是否产生在当年,还是把过去几年的凑在一起发布。

二,好学苗成就的好录取,在大多数的学校都是个案,我们会观察整体表现,有多少人进入美国的前十、前二十、前三十、前五十。请注意,是美国,不是世界。美国的实,世界的虚。

三,看人头,不看offer数量,因为一个好学生可以有很多好学校的offer,他会拉高一个学校好offer的总量和平均数。这方面,二中国际部就非常实,至少连续两年了,他们都是一个学生照片对着一个确认的学校。

对于好学苗的招募,我也经常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国际部主任,我会怎么吸引好学苗?不可抗力很多啊。比如,好学苗在东城,不想跨区跑那么远上学,我就想去二中国际部;再比如,我初中就上了人朝分、人大附西山,对学校有了感情,我就不想走了,高中就留本校国际部了;再比如,“老师,您的学校我就不考虑了,我就想穿上人大附中的校服!”

哎呀!岂不是很崩溃!

如果我是国际部主任,我会懂得,如果我的国际部在招募好学苗的时候有先天劣势,我可能要从“好学苗招来好学苗”调整到“好录取招来好学苗”。在新东方近20年的工作经历,尤其是与新东方前途留学的密切配合,让我每一年都看到诸多冷门。

还记得三年前的一个冷门,托福108,SAT还不到1400,却录进了康奈尔大学。留学申请是三要素的全面评估-学分、标化、软实力(活动、竞赛、文书等),如果学苗一般,注定标化不可能获得强有力的竞争性,再补一刀,如果标化不行,恐怕竞赛也难;那么,我们可以从学分、活动、文书等其他方面帮助学生提升,尤其长期沉浸后,学校对自己学生的了解远大于中介。把一般学苗塑造成好的录取,至少在个案上是有希望的。

是加工,还是教育?

再抓好的录取,进入藤校、进入美国前十前二十的录取总是少数。就像看到新东方的一些广告宣传后,总有不少家长说,请你们不要再宣传学霸了,那不是我们家孩子。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命运在不同的国际部国际校是否会有不同,这是家长择校的关键。

但是近两年,我放弃了对不同国际部国际校加工能力的探索。

以前,我们的研究总是使用三段式。一是分析国际部的门槛高低,因为国际部都会公布一个中考最低分作为录取的门槛;二是分析他们的录取榜;三是依靠新东方学生众多的考试成绩数据,分析不同学校的加工环境。

听起来很对,但为什么放弃呢?

刚才我们谈了国际部和国际校对优秀学苗的追逐,但是另一个问题更重要,就是学生的另一端,最低门槛会低到哪里学生就被放进来了。那个对外公布的门槛是真的门槛吗?

四年前我写文章去谈门槛时备受攻击,现在看,我的批评者是有道理的。

除了少数非常牛的学校,多数学校都会面临学生反悔的情况,或者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造成应招的学生人数总是达不到。这时候,学校都会降低标准,尽可能把名额招满。

很可能的情况是,只有少数学校队伍整齐紧凑,多数学校都有长尾现象。因为这毕竟不是传统日校的常规录取,这是提前录取。这些长尾会进而搅合在一起,形成不同学校生源争夺的焦点。其结果是,某一个名校,如果你进了IB或AP项目,就相对优秀,但是进了另一个项目,比如A-level,这个项目的低分学员,其分数可能与家长心中的二类学校、二类半学校没有差别。

于是,如果生源不整齐,那么我们对所谓梯队的评价就不准确。于是,就只能针对个案谈加工,无法评价其所在的集体的加工能力了。

另外,我也越来越觉得,加工能力是根植于培训的概念。它不具备教育属性。

培训机构得到学生的时间有限,春秋每周两三个小时,寒暑两三个星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孩子打进最多的激素,所以非常世俗地结果导向。有点像麦当劳和肯德基,快餐,饿了,狠狠地咬上一口,真香。

但学生和日校的关系更长久,他们在多数时间里朝夕相处,相濡以沫,日校是爸妈做的营养餐,虽然没有那么解馋,但却有大量的营养成分。教育的本质在过程,是成长。而成长的要素更复杂,更多元,难以用阶段性的结果去计量。

比如,实验中学国际部的申请结果非常好。他们拥有极好的学苗是一方面,同时,全面申请结果导向,也是好录取的另一原因。那么,我们对比一下十一国际部。

我曾经干过一件情商低至爆棚的事情。在离十一学校不远的新东方公主坟校区,应该是大前年国庆节,我给几十组十一国际部的新高一家长讲规划。我谈到十一的学苗与实验类似,但是申请结果却总是不如实验。现场的家长,有的大声质疑我,有的面露沮丧之色。其实,当时我想表达的是,十一学校国际部是个非常美国式的国际部,他们外教众多,对于平时课业和活动非常重视,但不鼓励标化及申请相关的“题外话”,认为你是什么样就水到渠成地落入什么大学。这种机制的不同,可以部分解释申请结果的差异。

对比而言,实验国际部的申请结果可能更好,十一国际部的能力培养特色可能更突出。从教育的角度来讲,不是加工结果的问题,而是成长匹配的问题。每一个家庭的理念都不一样,家长基于自身的成长和对孩子的预期不同,找到适合的环境是重要的。而找适合,是择校的实质。

我做了二十年培训,我妈当了一辈子的陈经纶中学老师,我经常对比培训和教育,我对教育的理念是更加尊重的。所以,有一次在八一学校国际部内部交流会上,我听到分管国际部的祝校长讲话,内心十分认同。

他提出分子和分母的问题,他说,做教育的,要关注分母,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在海淀区,八一学校国际部在生源竞争中没有先发优势,但是他们的教育有特点。近两年,校方与每个家庭的定期约谈已经成了八一特色。我看过他们约谈的照片,从驻校到国际部主任到各科老师到升学指导,多对一面谈,全部到场。

有几个八一学校的学生在新东方的标化学习不顺利,我找到他们的主任,想了解孩子在日校学习的特点,找解决方案。对方立即把约谈记录发给我,围绕学生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非常详尽,一目了然,让我印象深刻。

最近他们的主任刘迎慧老师写了一篇长文,谈及八一国际部的好,其中一条是包容。我想,一个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那么学霸,个性没有那么强,如果周围的环境是严苛的,他可能越来越没有自信;但如果周围的环境是包容的、是负责的,也许他才会慢慢长出绝地反击的勇气。

两套体系和两种价值

这要谈到一种更大的选择。

我的同事,他和爱人都是北大毕业,京籍,孩子本来在中关村二小,升初中时没有选择海淀六小强,而是毅然决然地去了顺义某国际学校。他说,我们想给姑娘快乐。他还引用钱钟书的话说,上名校就像出水痘,出过一次就够了。孩子就不用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