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卷化的三个阶段:拼爹、拼娃到拼背景

教育内卷化的三个阶段:拼爹、拼娃到拼背景

教育内卷化是近年来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引起家长们无比地焦虑。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在教育上的过度竞争无益于每一个家庭和孩子,但是教育内卷化并非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早有苗头,且家长们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直至带来焦虑。

教育内卷化历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追求升学阶段,追求教育质量阶段和追求就业阶段。

追求升学阶段

追求升学阶段,参与者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和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以升学率作为评价的主要方式,老师以升学率作为晋升的主要成果,家长以孩子们考上大学为主要目的。这个阶段由于各地教学水平分化并没有那么严重,各地都有一些重点校。这个时候家长主要采用择校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升学率。比较明显的方式是通过各种方式上本地重点学校,或者通过买房迁移户口到升学率较高的地方读书,甚至还有不惜通过“移民”的方式到一些政策照顾地区读书实现降分录取。

这个阶段主要是拼爹,主要是通过人脉关系、财富利用政策漏洞在中学阶段短时期内提高升学概率为目的。各地小学和初中教学质量差异并不是非常大,只是一些著名的升学名校和政策性降分常常引起家长追逐。

而一些社会资源不丰富的家长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往往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读一个不错的大学。而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家长,这个时候并没有都参与教育资源的角逐,毕竟当时还有其他的出路,大学毕业之后给初中毕业的老板打工的比比皆是。

追求升学阶段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从学界反对应试教育开始至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发布之前,都可以说是追求升学阶段,而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一直保持一致。直至开始扭转升学导向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上。

追求教育质量阶段

尽管最高教育主管部门意识到教育要回归到以人为本,减轻学生负担,但是漫长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和升学导向性制度对学校、教师和家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 2010 年起至今,教育资源均衡问题并没有减少,反而随着城镇化进程一些地方提出“小手拉大手”的方案,导致乡村教育萎缩。尽管现在大学录取率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几乎只要进入高中之后半个身子都踏入大学,可是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竞争却加大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家长们更加疯狂地择校,至少从农村学校转移到城市学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城镇学校的教育开始争夺进入高中、初中名额的时候,教育培训就进入了黄金时期。家长们疯狂地给孩子们补课,孩子们也疯狂地学习。可是,当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在努力参与“竞争”的时候,我们发现什么都没有改变,在升学的规则之下,这些名次并没发生什么变化。家长们发现不管如何努力,对孩子们在中小学阶段的“竞争”几乎没有任何帮助,这才逐渐诞生“教育内卷化”的焦虑。

而这个时期,在国家层面的高考由于升学率的提高反而并没有那么大的焦虑。追求教育质量阶段从 2010 年算起,现在仅仅是初级阶段,除了家长们表现为“教育内卷化”似的焦虑之外,国家层面的教育主管部门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理念发生了一定偏差,而一直受到升学教育影响的学校层面在提出清除以分数为代表的“五唯”相关的规章制度之后,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教育理念或者说并没有学习和接受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甚至变着花样给“升学教育”穿各种马甲混淆视听。所以在这个阶段除了拼爹之外,还要拼娃,孩子们的学习负担急剧加重,教育内卷低龄化,低龄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在“教育内卷化”下被严重伤害。

之所以把“教育内卷化”最为严重的阶段归结到“提高教育质量”阶段,这是因为以升学为导向的阶段在这个时候已经产生了极大分化,而这个分化还是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界为主导的,以人为本提高教育质量将是未来二十年教育部门的主要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日趋一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阶段家长不管是为了升学还是为了孩子们的发展,家长们总是努力寻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给孩子,只是绝大部分家长无法区分升学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哪一个对孩子们有好处,这种价值观的转变非一朝一夕,这种争论可能会持续一个时代。

如果我们把 2030 年作为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教育理念的时间节点的话,也只能说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界再无争议。任何以时间为分界的方式都无法描述复杂的社会,毕竟社会的法子总是那么潜移默化。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教育共识之后,可能我们才会真正面临教育内卷化的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就业的问题。

预测——教育神话不再,进行赤裸裸的社会资源争夺

当教育内卷到每个家长都努力而不得进步,由此产生的焦虑让我们改变升学这种单一模式,或许提高升学率让更多的人轻松进入大学就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式。所谓的多元评价也好,无外乎是给更多的人进入大学的机会。而现在大学也并不轻松,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一直是大学教育的心结。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大学并不能提供岗位,把就业寄托于大学本身是非常不理性的。但是在长期的“教育即升学”、“读大学是唯一出路”的理念下,“”大学与就业没有关系“”这个事实能否让社会普遍接受,才会逐渐让“教育内卷化”消失,当然这会让我们的家长们进入另外的“内卷”,家长们或许充分利用社会背景帮助孩子们在社会中争夺资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然这个时候,教育神话不再,梳理社会规则避免社会内卷则是另外一个话题,而非是教育话题了。

作者:虹野

编辑:虹野

图片:来自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教育 升学 大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