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余载军工生涯,他不为名利,只为一片没有盲区的天空

2020年疫情爆发,许多学生返校延期,但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王越的课堂不延期,他变身成为“大咖主播”,线上教授学生课程。

为了适应直播授课,王越减少了理论的讲解,增加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在他的直播课上,学生们可以像平时一样看到黑板上的板书。网友称:“酸了!两院院士开直播,这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网课!”

王越院士

王越,雷达与通迅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教授。他长期从事电子学与通信领域的科研工作,提出并建立了我国电子工程对抗系统的理论体系,主持研制出多部高性能的火控雷达。

生逢国难,立报国之志

1932年4月,王越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与祖父是旧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与资产。因此,王越很早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好景不长,日本侵略者侵占了中国东部地区,王越的小学与初中生活都笼罩在日本侵略者的阴影之下。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广泛推广奴化教育,王越所就读学校的校长赵天麟因为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政策,而遭到日本特务的暗杀。

王越年纪虽小,但却同样懂得“国将不国”的道理,因此同当时很多的爱国学生一样,他采取消极学习的方式抵制日本侵略者的文化奴役。

1940年夏,王越初小三年级时的班级合影(一排左八为王越,天津耀华中学校史馆提供)

在这段艰苦的斗争岁月里,王越同无线电结下了深刻的缘分。当时的日本侵略者控制了占领区的媒体宣传,即使是广播也不例外。但王越的父亲王百先,时常同几个朋友偷偷收听来自后方的广播,王越在对父亲口中的后方消息感到振奋的同时,对无线电产生了兴趣。

1945年抗战胜利后,王越开始钻研无线电技术。在父亲的支持下,他自学了电子元器件的组装与调试方法,这不仅培养了他的动手能力与问题的发现、解决能力,还使他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实验作风。

1950年,刚入大学时的王越

为了追寻自己的无线电梦想,1950年,高中毕业的王越报考了大连大学工学院。作为全国最早设立电讯系的大学,大连大学工学院不仅有毕德显、吴适鸿等一大批留学归来的无线电专家,还有全国唯一一条电子管试验生产线,这些丰富的资源成为王越拓展学识的关键。

王越的大学上了六年,初期是学习通讯专业课程,后来学习了雷达专业的知识。当时雷达专业的负责人是毕德显先生,为了尽快带动我国的雷达事业发展,他联合苏联专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们进行培训。

王越突出的能力受到老师们的一致肯定。王越的大学辅导员李文璞先生回忆:“王越思维活跃,提问很有深度,有时就连老师都要思考很久才能给出回答”。

大学期间,王越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他先后三次获得国家学术优秀奖,并积累了丰富的无线电、雷达知识储备,这些为他后来从事雷达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新中国雷达事业一起成长

1956年7月,王越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国营786厂工作。在这里,他与同事们参与了新中国第一台炮瞄雷达“301”系统的研制工作。

“301”系统的技术来源于苏联援助,尽管苏联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但王越等人依旧在雷达研制期间遇到了大量困难。

王越负责其中测距显示系统的研制,这一系统对精度要求十分苛刻,面对这种棘手的科研难题,王越等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积极同苏联专家进行交流,一方面努力对苏方给予的资料进行翻译与深入研究,促使雷达研制得以顺利进行。

在“301”系统的研制与生产中,王越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也逐渐从一名大学生蜕变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参与了“861”“201”“302”等多型雷达系统的研制改进工作,其中“302”雷达系统在援越抗美时期帮助中越军队打下了千余架美军军机,重挫了美国空军的锐气。

他作为研究团队的领头人,带领科研团队进行一系列的科研攻关,先后攻克了晶体管雷达研发应用、雷达制材升级等科研难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960年10月,786厂特殊设计所模范团小组合影(后排中为王越)

1986年11月,国际雷达会议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会议共有国内外二百多名学者参加。王越在这次会议上宣读了自己关于“306”系统的论文。他在雷达研制中的创新见解深深吸引了国外的专家,以致于在论文宣读结束后的学术交流里,他被外国专家围得水泄不通。

经过这次会议,王越在雷达研究领域的名气越来越大。1987年他荣获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的称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991年,王越(前排右三)带外商参观并对产品进行讲解

20世纪80至90年代,王越承接了多型海外雷达的仿制研究工作,其中包括瑞士“防空卫士”双35毫米高射炮火控系统。

这型雷达是当时国际公认的先进火控雷达系统,在对这型雷达的研究中,王越针对“双35”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做了详细的研究,先后撰写了《双35-火控系统一些问题的分析及第一次综合报告》等研究报告。同时,他还富有远见的先后派出30多位年轻人前往进行瑞士交流学习,为我国雷达事业培养了诸如张冠杰、曹秋平等优秀的人才。

从教六十载,桃李满天下

1979年,王越开始招收、指导研究生,他深刻理解培养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1993年,年逾花甲的他就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校长任命书(1993年)

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陋习,王越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不是产业,不能将经济领域中的盈利规律用在教育事业中。

在一次访谈中,他提到:“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但高校绝对不能以盈利为第一。”

在他的整顿下,学校教职工利用学校名义进行商业活动的情况大大减少。与此同时,为了改善教职工的居住条件,他又积极推动安居工程,使得教师队伍得以基本稳定。

经过他的努力,北理工的校园风气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办学质量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1995年12月,北理工作为首批“211工程”入选大学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而这一切荣誉,都与王越的努力密不可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994年,北京理工大学“211工程”预审会议

王越的努力并不局限于学校的管理工作,他也走上讲台为学生们授课。作为一名出生于书香门第,并接受了良好国学教育的知识分子,王越对于老子的一些道家传统文化精髓有着深刻理解。他在讲授知识时总会将传统文化精髓同国防安全、军事对抗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便于学生们贯通理解。

在对待学生方面,王越十分认真负责。2017年的某天,他参加完某地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乘飞机返京,但因为天气原因,飞机晚点,而他当天晚上要为学生上课。尽管学校已经安排了代课老师,但他还是放心不下学生们,一下飞机便急匆匆地赶往学校,没有丝毫休整便开始为学生上课。

等到课程结束,他回家吃上晚饭,已是接近十点。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课比天大”的原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王越给学生王崇的回信

面对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敏锐的王越率先提出设立“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培育新时代的军工电子领域的人才。1998年,北理工成为首批成立“信息对抗技术”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王越荣获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个人奖奖状

2020年疫情爆发,导致学生返校延期,于是王越变身成为“大咖主播”,线上教授学生课程。为讲好课,他重新调整寒假前就准备好的教案,几次和辅助教师、教学助理开电话会,评估各种线上教学方式。

他教授的网课,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王越在给学生上网课(图片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在长达六十余年的科研、教学生涯里,王越收获了无数赞誉,面对他人加诸于身的种种头衔,他始终保持淡泊的态度,从来没有将这些看作是自己的荣誉,而是将它们作为国家、组织对自己的要求、期盼。

如今,89岁高龄的王越仍活跃在科研与教育的第一线,他深切的爱国情怀与认真负责地工作态度,激励着新一代军工人奋力拼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王越

(1932.4-)

雷达与通讯系统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