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夹克穿30年却捐款千万的老院士崔崑:我走后,希望不剩钱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有这样一位老人,在他81岁的时候,准备开始写书。

从此以后,这位老人把自己全部的时间都献给了这本书,他自己买了电脑,所有的材料、所有的字都靠他一个个敲进去。

6年后,这本被称为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终于出版了。

这本书一共有1574页,200多万字,含图828个、表646个。

老人为了这本书,从早晨起来一直写到晚上,有的时候写着写着血压高了,他就赶紧让家人送去医院,治疗之后接着写。

记者曾问:您不写的话有没有类似的书?

他说,没有类似书,我说得不客气一点,现在别人很难写出来,为什么呢?我既懂俄文,又懂英文,我把能收集的材料都收集了,同行我都认识,这些人大部分都走了,80多岁不多了,90岁的没几个了,也很难写出来,所以我就愿意写出来。

“如果这本书出不来是我一辈子的遗憾,人这一生总要做一些有用的事,我觉得我这个书,比我搞几个新钢种出来价值还大。”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金属材料专家崔崑,有人说,“崔老本身就是一块千锤百炼的特殊钢。”

1925年7月20日崔崑在山东济南出生了,在他小的时候,家乡被日寇占领,而他的父亲所在的洋行也被日寇接管,他的父亲这时为了不给日寇打工,坚决的辞去了高薪职位,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乡下老家。

“宁可挨饿,也不受日军驱使。”

崔崑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中。

很快,崔崑高中毕业了,父亲嘱咐儿子要离开沦陷区,到大后方去继续读书。

“高中毕业以后,日本人奴化教育,我父亲就说你无论如何不要在这读,绝对不给日本人做事。我们拿了一点很简单的行李,有时搞个架子车,有的时候就走路,通过河南的一个封锁线,从西安到宝鸡到广元、绵阳最后到了成都,一共走了81天。”

到达成都后,他被三所大学同时录取了。

面对着三个不同的专业,他心里想着:“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学习什么!”

于是,他选择了武汉大学的机械专业。

进入大学后,崔崑只有好好学习这一门心思,几乎年年考试都可以拿到年级第一。

“我在大学读的机械系,包括汽车、加工机床、动力,一个专业就是一门课程。第二年我就得了全系第一。”

大学毕业后,崔崑留校任教,当时高性能的特殊钢成为新中国工业领域的急需品,但武汉大学并没有特殊钢相关的专业,为此,崔崑被公派前往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铁专业大学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专攻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

“这怎么办?那是58年春天,说是你去苏联去学习,将来回来能够把这个专业办好。我一了解以后莫斯科钢铁学院应当是苏联这个专业最好的学校了,所以我就在那儿两年,一方面听些课,另外,还做些实验研究。”

1960年,崔崑学成回国,但新型高性能模具钢我们依旧没有自主生产的能力,全部需要都要依赖于进口,而且价格也是普通钢的10倍以上。

此时的崔崑只想做出自己的高性能模具钢。

在他面前,没有实验室,没有设备,缺少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他和同事开始动手自己做盐浴炉等仪器设备。

有了盐浴炉后,崔崑发现还有一个困难是我们没有温控自动化技术,但做这个实验就关键的就是温度要准确。

崔崑只好用最原始的办法,用眼睛盯着。

“就用眼睛来控制,如果温度高一点就停一停,温度低一点就把闸合上去。所以就是靠手动来控制,那个控制就比较难了,要聚精会神在仪表里观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除了盯温度,崔崑还有一个最大的担心,因为盐浴炉一碰到水就爆炸,所以,他坚持每一场实验,都要亲自在场。

每次回忆起这段时间,崔崑总是很激动,他说:“我们几个老师经常守在1200多摄氏度的盐浴炉旁,手指按着控温开关,一盯就是一个通宵。”

这样的日子过了4年,崔崑和研究人员终于一同研发了低铬模具钢,含铬率降低到4%,使用寿命延长一倍,打破了国外垄断。

除此之外,他们还创造了含铌基体钢、易切削精密模具钢、高韧度硫钙复合易切削塑料模具钢、高耐磨冷作模具钢等等。

如果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崔崑的研究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了两亿元。

到了80年代,崔崑和同事们只要一研制成新的钢种,他就马上背着模具钢一个个单位的让他们试用。

有的时候他还买不到火车座位,只能一路站着前往目的地。

“那时候火车挤得不得了,有的时候没有位置坐,更不用说卧铺了。我有几次站着,从北京一直到武汉站着,尽量不喝水,避免去厕所。当时我要托运,很麻烦的,因为一点点的钢筋都要办手续。所以我就自己带着去完了,省事。”

就这样,崔崑靠着他的背,解决了我国在钢铁发展上的许多难题。

后来,崔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带学生上面。

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熟悉崔崑的都知道他挑学生有自己的标准:

“我不想培养次品和废品。我招的学生,进门时学历有高有低,但个个都想干事、能干事。反之,那些只想混文凭的人,我不欢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最大的要求就是学生要“实干”,而他自己也在努力做学生最好的榜样。

81岁的时候,他打算写书。

他说,“国家都规定项目负责人都有年龄规定了,我想我不能去工厂了,不能做课题了,还能做什么贡献呢?”

“我写书,就是把我的经历、收集到的资料,把它整理出来,贡献给大家。”

当时,学校听说了这件事后,想给老爷子安排个秘书,帮他整理资料。

结果,他马上拒绝了,因为他想自己来完成这件事情。

崔崑自费买了台电脑,开始自学计算机软件。

学生说:“所有的材料所有的字,他需要一个个敲进去,他自己下载了一个图形编辑软件,他自己把那个图片导进去,在那上面进行修改。”

崔崑为了赶时间,他要从早晨起来一直写到晚上。

“我觉得我年龄大了,我再不写就写不出来了,所以有这个紧迫感,一直写到最后,早晨起来打太极拳晕了,一查,血压190,我说不行了,赶快到医院去治疗,休息以后回来慢慢好了,后来把它赶出来了。”

6年后,1574页、200万字、828个图、646个表的《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的专著终于出版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大家都在想,崔老一定可以好好休息了。

结果,92岁那年他依旧坐在书桌旁,为图书的再版忙碌着。

“出版了之后,慢慢就发现要不断跟国际接轨,这样的话钢的出产产品外国人知道,他也是这样一类钢,进出口都很方便。所以这几年变化很快,我就开始修改。”

来过崔老家中的学生都知道,他一直没买房子,住在校内院士楼中,屋子里的家具都特别老,连电视还不是液晶的。

看到崔老的衣柜后,大家更惊讶了,因为老师的一件夹克整整穿了30年。

“我现在经常穿,为什么呢?因为它好,拉链都不坏。”

但就是这个对自己特别“抠”的老师,对学生却向来大手笔。

2013年,他和夫人朱慧楠将全部积蓄420万元捐出,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每年资助45名本科生,每人8000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们两个人商量就是要雪中送炭,帮助那些家庭困难、但又勤奋努力学习的学生。因为我们毕业时候两手空空,现在有些积蓄还不是国家给的?用不完还给老百姓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就在今年7月,崔崑和夫人朱慧楠又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

这些年,两人的捐款已经达到了1000万元。

而这件事,也让崔老上了热搜,许多年轻人都对崔老表示了敬佩之情。

但崔老却把这件事情当作平常。

他说,“因为国家培养了我,才能拿那么多钱。国家不培养我,我什么都没有。而且钱多了是个包袱,我自己用不了,又不给别人用,你这个人是怎么回事?”

后来,央视的记者采访崔老,问他:您有多少钱叫多?

他说:我用不完,我剩下的钱都算是多的。

崔崑回忆说,他资助的学生中有个女孩后来去广西去支教,碰到一个农村孩子。

“父母都不在了跟着爷爷奶奶,家里很穷,但孩子很乐观。她就要帮助这个小孩子,一个月两百块钱,鼓励他上大学。”

“看到这些,我多高兴!我们两个人只要有四个学生,能够将来愿意像我们一样去帮助别人,就够本了。”

最后,记者问崔老怎么安排非常珍贵的未来的时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笑着说:

“我和老伴商量,我们只做两件事情,我写书,她搞她的集邮、唱歌。

第二个事情,做公益活动,我们就希望我们在走的时候把这钱都用出去,用到有用的地方,我们走的时候就很快乐。如果我走的时候,还一大堆钱放在银行里头,这是遗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