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陨落:7岁被哈佛录取,8岁会8种语言,后被送进精神病院

罗曼罗兰在《歌德与贝多芬》中如此说道:“天才有的弱点并不少于普通人,也许更多一些。”

所谓天才,指的便是天赋过人、天资出众的人,正因为这样的人比普通人具备更高的能力。因而,在许多人看来,天才必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发展中做出一定的贡献,一如爱因斯坦、霍金……

但,却也并非所有的天才都是如此,在上个世纪,有一位被全球公认的天才7岁便被哈佛录取,8岁已经能够讲8种语言,至今他都被许多媒体评价为“人类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天才。此人便是威廉·詹姆斯·席德斯,为何他曾被送到精神病院,他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一番经历也呢?

一、少年辉煌,公认的天才

席德斯,一个从出生起就显露高智商的天才存在。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于1898年时出生于美国波士顿。比起其他童年时期才展露天赋的天才不同,从刚出生起,席德斯已经展现出了和常人的不同——6个月时他说出了:“Aluminum”;18个月时,他已经能够独立阅读《纽约时报》;2岁时,能够自学拉丁文;3岁时,自学希腊文;4岁时,精通法文……除了精通拉丁语、法语、希腊语、俄罗斯语、希伯来语以及土耳其语等外语外,席德斯还自创了一门新语言,命名为Vendergood。

除了在语言上的天赋外,席德斯在学术上的天赋更是令人叹为惊止。在他6岁的时候,他便自学解剖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7岁时,通过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入学测试,取得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在4岁到8岁的四年间,席德斯自己独立完成了四本关于剖学和天文学的书籍。

7岁便取得哈佛录取通知书的席德斯因为年纪过小,心智尚未成熟,直到11岁时才正式9岁踏进了哈佛的大门。而在哈佛读书的几年里,席德斯在数学以及天体运动上更是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天赋和能力。

在11岁的时候,席德斯已经站上了哈佛大学演讲厅的讲台上,并向哈佛数百名的学生以及专业教授讲述了他对第四维数学的研究。

这样的辉煌和意气风发注定了席德斯的人生是与众不同的。在他距离成年还有许久的年纪,他便已然声名大振,学术专家们对这个天才少年报以厚望,认为他会做出超越历史上其他伟大人物的成就。也有人预言——席德斯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成为这个领域的领袖级人物。

事实上,这样的预言并非没有根据。当时的纽约智慧测试协会主任亚伯拉罕·斯珀林曾如此说过:“我已经测试了超过五千人。他是我所见过精神最优越的个人,没有人的智慧和敏锐接近席德斯。根据我的计算,他的智商可以很轻易超过230,甚至更可能高达250。”

毋庸置疑,席德斯的智商是可以凌驾于许多天才之上的,可又是如何差点被送进精神院的呢?这或许与他的家庭是密切相关的。

二、天才源于父母的“改造”?

若是要论席德斯的一生,那便一定离不开一个高智商的家庭,他的一对父母都是高智商的人物,他的父亲鲍里斯·席德斯也是公认的智商极高的天才。

父亲鲍里斯是来自乌克兰的犹太移民,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鲍里斯在刚刚成年不久就到了美国生活。起初到美国的鲍里斯什么都不懂,就连英语都不会说。

但在短短的七年间,鲍里斯却成功拿到哈佛大学的四个学位,并且在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教导下,鲍里斯还成为了20世纪心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而席德斯的母亲同样不凡,她是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是波士顿大学的医学博士。

有着这样出色的父母,席德斯的天资又怎会差呢,反而是更加优越了。有着过人的天赋,席德斯的父母更加对他报以厚望,他们想要让席德斯成为一个万人瞩目的天才。

父亲鲍里斯彼时的研究更是关于早期智力开发的,而儿子席德斯便成为了他的“实验品”,又或者是他研究成功的最好证明。鲍里斯常常对外界也是宣称席德斯的天赋其实是他“长期实验”的结果,他如此说道:“席德思在出生时只能说是一般聪明,但经过我的实验后,他逐渐能够自我学习,并对各类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许对于鲍里斯夫妇来说,拥有一个万众瞩目的天才儿子是光荣自豪的。但对于席德斯来说,却不尽然,在这份光荣的背后却是席德斯童年的残缺。从席德斯出生开始,父母为了让他成为优秀的人,便为他打造了一条只有学习的道路,他在父母的严密包围和保护下成长着。

席德斯的童年时期只有读书和学习,没有朋友和玩具,他甚至没有拥有过一天同龄人的日常生活,因而席德斯要比大多数的同龄人都沉着和压抑,没有一丝孩子的童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样的童年给席德斯带来了一些不健康的成长习性,诸如他有着严重的焦躁和强迫——他无法容忍吃饭时餐厅侍者晚一分钟的上菜,若是迟了,他便会急得双脚乱蹬,用力地敲打桌面,十分的焦躁不安......

是的,席德斯成为了父母期待的天才,也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羡慕仰望的存在,却偏偏不是他自己,只是一个被安排好了的人生。这也导致了成年后的席德斯终究出了问题,这个天才又该如何度过剩下的人生呢?

三、因何被送入精神病院?昔日的天才归于何处

在16岁的时候,席德斯以优异的成绩在哈佛毕业,可在毕业典礼上,他却对着聚集记者出了令人震惊的一席话——“我想要过上完美的生活,而实现完美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让自己隐居,我讨厌群众。”

这是席德斯第一次当众表现出了他对这种天才生活的厌倦。

此后的几年中,席德斯对学术的厌倦和逃避也逐渐加深。在17岁时,席德斯因受到学生的嘲笑而辞去了数学助教的工作,甚至从此放弃了对数学的研究;此后他虽然继续在哈佛教书,在不到一年后又因为教学的失望和学生的讨厌,他辞职并回到了新英格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919年时,21岁的席德斯因为参加政治示威活动而被判处了18个月的刑期。在出狱后,对他报以厚望的父母却将他送进了疗养院进行所谓的改造,甚至称“如果没有改变,他将被送去精神病院。”

24岁时,席德斯开始了“流浪”他隐姓埋名,抛弃了此前二十年人生的一切,开始辗转于不同的城市中,从事体力活动来赚取生活费。尽管他没再用自己的真名,但他用化名发表了许多的文章和书籍,囊括了宇宙、科学、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

在30岁以后,席德斯便在纽约的一家小公司里做一名低级文员,生活平淡而简单。1944年的夏季,席德斯孤独地死在了自己公寓中,年46岁,昔日的天才就此陨落。

小结

诚然,威廉·詹姆斯·席德斯,一个称为世界智商最高的天才,笼罩着无数的光环,他触手可及别人为之奋斗一生也无法得到的成就,令人敬佩和羡慕的同时,也更令人可惜他的结局。

一个令无数人惊艳赞叹的天才终究还是泯然于世间,没有成为他的父母以及外界所期待的模样,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并非天才便能够有完美的结局或是突出的贡献,人生更多的还应当靠的是后天的努力和环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事实上,或许对于席德斯自己来说,后半生的默默无闻是一种幸福,他不用再背负父母苛刻的希望和外界的期待,他能够为了自己而活着,感受属于普通人的生活,又何其不是他的快乐呢?人各有志,不当以他人眼中的好坏来判定自己的道路对错罢了。

参考资料:《歌德与贝多芬》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