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亲子关系紧张,大人小孩都需要学习正确共情

春节刚过,儿子经过他爸爸“宠”的洗礼归来,我几乎快不认识他了。

我妈带他去店里置办拜拜用的新鲜水果,儿子跟着进去看到他想要的东西就抢抓在手里死死不放,大人要是不肯付钱,他就抓着东西往外跑,看你付不付钱?一个三周岁多一点的小孩哦,外面车水马龙,大人怎能放心他就这样在外面跑,能不乖乖就范?想当初节前,我带他逛超市,我要买米就是买米,要买鱼就是买鱼,看他实在太乖,我会买点他喜欢的小零食犒劳他,他那满心欢喜的满足感让我记忆犹新。

最痛苦的是吃饭了,还没张口吃饭就摸着肚子说他饱饱了!转头就吵着闹着说他要喝饮料啊牛奶啊什么的。你不回应他,他就可以一直跟你哼哼唧唧,吵到你没办法了要么妥协要么暴力解决为止。他的这个转变让我们差点跌破眼镜,因为儿子一直是被标榜吃饭最乖的一个孩子,怎么如今短短半个月不见,竟然转变如此巨大?

浪费的毛病越来越严重了。这一天,他在家打开冰箱门翻找东西,我妈发现了制止他,他说他还要拿东西,我妈跟他说你已经拿了几包在外面了。他听完把那几包零食丢地上抬脚就一顿乱踩。还有,想吃苹果咬了两口就丢一边,把橙子用牙签戳几个洞等等各种熊行为。

我常常在想,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好?

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为了两个女儿可以说是付出了所有,他只为两个女儿而活,为了女儿他把金钱全都分给他们,他把面厂卖掉了。高老头之所以掏空一切毫无保留的付出,因为他觉得他对女儿这么好,女儿肯定也会对他好。可惜事实是女儿永远不懂父亲对他有多爱,在她们眼中金钱远比父亲重要。

台湾家教老师吴晓乐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中有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一对学历很低的父母在儿女拿作业让他们辅导时意识到自己学历实在太低了,无能辅导女儿做作业。妈妈引导女儿可以去问老师,女儿回答说老师不愿意下课时间被占用。

于是妈妈跟爸爸商量着,想尽一切办法把儿女送进私校,因为私校的态度比较好,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他们希望子女不要再步他们后尘。这是一个非常自不量力的决定,为此,爸爸后脑勺几乎抓凸了,妈妈比同龄人老了十几岁。

女儿并不想去私校读书,因为那里的同学太富有了,而她家太寒酸了,自尊心让她痛苦不堪。她无法理解父母的决定,她痛恨父母把她送去私校。

好在她后来醒悟过来,刻苦努力考上很不错的公立大学,从而为父母节省下一笔可观的学费。否则,岂不是又要酿成一个人间悲剧。

显然父母之爱子,方法有千百万种,但目的只有一个,从他们的角度认为是为了孩子好,关键是孩子不一定领情。这是典型的共情缺乏。

还有一种情况,是共情过度。同样是吴晓乐笔下,另外一个学生与家长的行为,简直让我觉得可怕:

孩子的妈妈找来吴老师当家教,一直跟吴老师强调:她的标准很简单。她说她女儿患有多动症,所以上课注意力只能集中5分钟10分钟。

吴老师教她女儿一段时间后,发现她女儿并不像多动症,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一直连续的做下去,而且记性也非常好。同时,吴老师也发现这个学生沉迷于逛商场,吃大餐,追韩剧等等,对于学习她几乎是过脑就忘。

后来,学生吐露她早期刚上学的时候老师反应说她注意力不太集中,于是她妈妈带着她跑了一家又一家医院,尽管很多医生都说她没有患多动症,但是妈妈不信,终于最后遇到一个医生肯给她开药。从此,她成了多动症孩子。如果故事到此结束也就算了,奇葩的事在后面:

对于妈妈的上述行为,爸爸刚开始不认同并多加干涉,妈妈非常痛苦。后来爸爸慢慢妥协了,任由妈妈胡来。通过一系列行为,女儿明白了妈妈希望她是多动症,否则妈妈就会很痛苦。原来妈妈曾经失去过一个儿子,当时儿子意外死亡,妈妈痛苦不已。于是女儿就配合妈妈当起了多动症孩子,从此,她不需要学习,不需要独立,只要陪她妈妈逛商场,吃大餐,看韩剧就可以了。

女儿在面对情绪多变的母亲时,太能够理解母亲内心的痛苦,为了让母亲快乐一点,她宁愿放弃掉自己的人生,只为母亲而活。

共情缺乏与共情过度都不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才是正确共情?

共情,也叫换位思考,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在亲子关系中,共情指父母与孩子互相能够理解对方的情绪和想法,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而不会出现父母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回报。而小孩总是在父母对他的爱的过程中容易受伤。

那么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孩子应该如何做到正确共情?

首先,父母要做到真正的懂孩子,给予孩子平等与尊重。很多人觉得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哪里需要父母花心思去理解他内在的想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们从不担心孩子不会长成大人,因为我们明白身体长成自有它的规律。但是我们很担心孩子的精神成长会缺位,因为我们不懂得孩子的内在成长自有“精神胚胎”在指引。所以,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苏珊·施蒂费尔曼在《陪伴式成长》一书中指出,我们要明白我们教育的不是小孩,而是在培养理想型的成人。父母应该把小孩当做成人来对待,去理解他,尊重他。

其次,让孩子懂你是一门学问。刚看完《你好,李秋焕》,是不是觉得贾玲特别懂李秋焕呀?

记得以前有位同事抱怨老师怎么可以当着她孩子的面催缴学费,当时只是觉得她也太会保护孩子了吧。如今想来,不一定正确。小孩子的世界本来就是以他为中心的,只有通过周边的人事物让他慢慢的跳出自己的角度去感觉去成长。大人不应该把小孩保护的太好,这样相当于砍掉孩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触角。所以要学会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和明白父母的付出,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所有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三,孩子需要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生。父母能否认清自己是一个引导者,旁观者,而不是主角?

摊上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妈,不知道是啥滋味?我有一个表弟,在他妈妈的控制下简直活成了一个木偶人了。从小他的大事小事都是他妈妈在操办,读初中时她妈妈说应该读哪个学校他就去哪个学校。后来读高中,他妈妈花钱让他去读他就去,读了一年他妈妈让他辍学去相亲他就去相亲,相亲的时候他妈说看上哪个就是哪个?结婚了生孩子他妈说生几个他都没问题,不过还好他媳妇不同意。但是,婚后他妈说他媳妇不行应该离婚,他就离婚,后来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他妈妈又说这个儿媳妇不错,他就跟媳妇复合。还有,走上社会十多年了,他妈说去卖水产他就去卖水产,他妈说去做五金他就去做五金……

满满的悲哀和一片死气沉沉,简直如同废人一样。有时候我会想他妈妈这是要活两辈子的节奏吗?这样控制儿子的人生有意思么?作为父母,花费全身精力打造出这样一个孩子出来应该也不是自己想要的吧。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父母应该做的就是优雅的慢慢退出。

其四,父母需要被尊重与理解。每一个真心为子女付出的父母,都应该被子女理解并尊重。可是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子女觉得自己的父母不爱他们?总有那么多的父母觉得孩子不理解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孩子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桥梁是沟通,而沟通的主动权掌握在父母手中。

我自己的父母出身贫寒,学历很低,他们是苦怕了所以咬紧牙根要让我们几个读书。现在我们几姐弟都很懂事孝顺,离不开母亲长期以来的正面沟通。

以前家境困难,到处借钱给我们缴学费,母亲会跟我们沟通,说我父亲是如何如何去借钱,借钱是如何如何不容易等等。再比如,因为有些长辈有恩于我们,母亲会送一些农家物什给他们,母亲总会说明给我们听并教导我们要学会感恩。再比如,父亲有个不良嗜好,那就是爱喝酒,喝到最后出现酒精中毒和戒酒综合征。父亲是酒鬼一枚,亲朋好友都看轻他,我们几个孩子自然也对父亲有微词,母亲总会教导我们说:你父亲除了喝酒不好之外,其他方面都能算是一个好父亲,他不会重男轻女,他很乐意培养你们几个读书,他为人心地善良。把你们养这么大,你父亲不知道出去借了多少次钱,他从没有推脱等等。于是,父亲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又高大光辉起来。

初中开始我们就有自主权,读书读哪个学校,选文理科,读哪个大学,选哪个专业,去哪里工作,找什么工作,包括我们的婚姻大事,基本上都是我们自主选择。父母给了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我们几个孩子不约而同的都愿意尊重他们。我们所决定的大小事情我们都会提前跟父母沟通,因为我们都知道他们不会太干预我们,我们愿意报备只因为我们尊重他们,希望让他们心安。

亲子关系中,最难的是你懂我,我也懂你!父母应该带领孩子共同学习正确共情。收获亲密的亲子感情,需要我们用心耕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