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点出教育困局:别指望老师改变孩子命运,话糙理不糙

耿直的俞敏洪在直播中“吐槽”中小学教师,直言不讳地点出:

很多老师教了一辈子都是教科书的东西不断地重复,最后把自己都掏空了。

老俞的发言很快掀起了网络的“腥风血雨”,有人认为老俞站着说话不腰疼,也有人支持老俞“太敢说”,当前的中国教育的确面临着一个困局。

而老俞也一阵见血地指出:中小学老师到最后自己都变得知识面很狭窄,远远没有能力把当代的中国学生教好。换言之,别指望老师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

诚然,老俞的发言有其个人的主观意见,但不可否认“话糙理不糙”。并不是为人师表的责任心下降,而是现实原因,导致老师靠一己之力去改变教育现状不现实。

为什么说,不能指望老师可以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教师精力有限

人的精力都是有上限值,父母两人教育一个娃,这种2:1的局面,还有不少父母大呼,如今的孩子们太难管教了。试想一下,老师面对的是全班几十个学生,怎么可能寸步不离地监管呢?

更何况,老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精力还要摆在备课、讲课上面,能够分摊到孩子的学习跟进精力非常有限,而又要照顾到众多学生,所均摊下来能有多少?

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

九年义务制教育虽然已经全面普及,但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仍旧存在。就好比人大附中校长,在教育部门的会议上慷慨激昂地提出了,高中可以开出十四门外语课,而很多偏远校区的校长表示连聘请英语老师都很吃力。

家庭条件差异

市场经济时代,家庭收入也拉开了很悬殊的差距。在三四线城市,花几千块上一个补习班,某些家庭就认为很吃力,有些超负荷。而在北京中产阶层,孩子的课余课程除了学科教育之外,击剑、马术、冰球、网球的各种兴趣投入,少则每年2-3万,多则5-20万元不等。

综上三个现实因素都是具体存在的,也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因此,完全依托于老师去教育孩子,这条教育思路实在太局限了。

那么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没有经济实力支撑,孩子就没有出头之日吗?寒门究竟还能不能出“贵子”?没有好的家庭背景,无法给孩子提供强有力的“金援”,普通家庭、甚至“穷二代”的孩子,就无法有出头之日了吗?

其实真正的教育,绝非只是校园教育、课堂教育,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教育。要帮助孩子实现阶层跃升,那么父母首先就要改变自己对教育的思维模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的教育思维如何与时俱进?

跟上新时代的育儿步伐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普通家庭不要希望多生孩子来改变阶层,生得越多只会分摊父母照顾孩子的精力,只会增加生活成本,“生而不养”对孩子是极度不负责的行为。

作为父母要跟上新时代的育儿步伐,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机会,增长见识。昂贵的补习班或许超过了家庭的正常预算,那么购买书籍的钱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吧?每月定期给孩子拨出200-300元的阅读基金,让孩子多阅读,拓宽视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和孩子一起制定“小目标”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青少年因为心智不成熟,会受到无效信息的影响,让其心志心宽杜塞。一如一些视频APP里面的主播为博取眼球和流量,各种无底线的举动堪称是青少年的毒药,如果孩子沉迷于其中,可想而知对他的影响。

因此作为父母要给孩子做好引路人,引导孩子抛开这些无用的“垃圾信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有深度的书籍上,或者抽出时间带孩子去见识世界。眼界的开阔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见过大海的浩瀚,就不会因为江河而惊叹。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每月要完成2-3本课外书籍的阅读,每年要去两个以上的风景名胜古迹等,激励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很“狠”的教育名言——

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一句话把为人父母的责任与义务体现得淋漓尽致。各位为人父母的朋友们,别以工作忙、压力大,要为生活奔波作为借口。别把所有教育希望都依赖于老师身上,孩子是自己的,作为父母更应该抽出时间、精力去灌溉他们成长,让其能够从小禾苗成为参天大树!

标签: 教育 俞敏洪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