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亮初中数学“名师+”研修共同体简报第24期(5)

第24期总结专刊(5)(2021年03月02日)

1-2月读书心得

第五组

该组成员自选书目:

1.《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2.《致教师》

3.《静悄悄的革命》

4.《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

5.《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1我们该怎样做教师

——读王晓春老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感悟

西安市育才中学 胡李栋

今年寒假,我一口气读完了北京教科院王晓春老师这本《点评100个教育案例》,感悟颇深。王老师常年在一些教学论坛参与讨论,为青年班主任答疑解惑,他精选了100个典型教育案例并进行了细致点评,更让广大教师明白,到底应该如何当老师。

对于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社会上包括许多教师自己都有不少错误的认识。媒体上表扬的好老师,常出现的褒义词很多,如“勤劳刻苦”、“甘于奉献”、“认真负责”等,唯独很少见到“智慧”、“专业”等,说明人们没有认识到教师是既需要辛勤付出,更需要专业水平的工作;还有“只以成绩论英雄”,则更为荒谬,决定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坏有很多因素,包括学习资质、家庭培养、学习基础等,当然和教师努力是绝对分不开的,但教师不是决定因素,不能因为他的学生考上名校就捧为名师,甚至教师自己也沾沾自喜,当然也不能因为他的学生成绩不佳就看不到他的付出,应该更多看过程,看他给学生带来了哪些专业的帮助,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哪些进步。

用王晓春老师的话:光有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这也正是我们所缺的。

研究,应该是一名专业教师的工作常态。

100个案例中很多与学困生和问题生管理有关,王老师在点评中几乎都在阐述同样的道理,老师们常常在进行无效的“非研究型教育”,缺乏调查研究,更没有针对性方法,有的只是辛苦付出、经验主义的教育,很难对症下药。王老师甚至说,转变“差生”的文章看了二十年,其中大多数竟然二十年如一日,没有任何变化,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研究”,当一个课题去研究,才能取得进步,不至于越教越累。

有一个案例讲波士顿英语学院的教学,通过一系列规范、有效的流程对学生进行检测、分班、调整,实施准确的“分层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虽然我们在中学也有分层教学,但仍然不够专业和细致,我们分班基本是按照某次考试的总分,把成绩差不多的放到一个班里,可每个学生各科成绩可能差异很大,期待我们正在探索的新课改走班教学能使我们的分层教学更科学有效。就像王老师在书中所说,像西医的体检和诊疗,把问题分解,一项一项检测,先摸清学生情况,再对症下药,这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落实。

再说中小学生课外作业负担,教育部最近还专门发文指导,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一说作业减负,社会上就有反对的声音,甚至痛心疾首的说什么减负就害了孩子,过重作业负担不好,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这完全是外行人瞎嚷嚷。学校追求教学质量,学生要考试成绩无可厚非,但作业不是越多越好,质量和效果才是关键。笔者20多年前在江苏某重点高中就读,师生追求学习质量和效果就是主流,学校反对教师挤占学生自学时间上课,反对学生晚上十点后学习,同样取得骄人成绩。我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学校,在老师。首先要爱惜学生的健康,追求成绩也要考虑成本,广种薄收式大量作业也能取得成绩,但是学生付出成本过大,能省出时间用来阅读、运动,学习课外知识,不是更好吗?通过研究,也一定可以提高作业质量,主要在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检查上下功夫。

关于作业,很多老师批改的负担同样很重,以数学作业为例,每天一次作业,一次作业3个题,100本作业批改需要2-3个小时,但是效果如何?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对这样的无差别批改作业,认为这是一种低效劳动。批改作业关键在于通过对作业的研究,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完成批改作业的任务”。

天津最近发生了因个别老师课堂教育学生不当言论引起舆情的事件,老师也因此受到教育部门的处理,这本无可厚非,但我仍为她们感到非常遗憾。学生差异巨大,班里有特别顽劣,难以管教的问题生的确让老师痛苦不堪。一方面老师要认识到,我们是专业教师,学生再不好,内心再不喜欢,对待他也要有专业精神,不要求付出个人的爱,却必须有职业的爱,要平等对待,关心爱护,挖苦讽刺、人格攻击更不可取;另一方面,要把教育这个学生当一个难题来研究,通过充分调查,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当然教师也不必有过重心理负担,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更不是救世主,尽职尽责就好。

总之,要通过坚持学习和研究,提高专业水平,提高教师工作的“技术含量”才能避免职业倦怠,寻找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赢得社会的真正尊重。

2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读朱永新《致教师》有感

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学 徐亚辉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朱永新

朱永新教授于2000年发起新教育实验,他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宗旨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为其口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校2000余所学校加盟实验,践行新教育理念与行动,深刻改变了200余万师生,正在积极影响着中国教育。他对教师的认识与以往学者的认识不同,在《致教师》的前言中有一首诗《我是教师》,很特别,摘录部分诗句:

教师,不是园丁

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

教育是师生互相作用的过程

教师,不是蜡烛

教师不能以化为灰烬做代价

以此照亮学生

教师,不是春蚕

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

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

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没有谁的灵魂是机器

能用某种工艺任意修理完成

教师就是教师

与学生是互相依赖的生命

……

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我们一起成长,让每个生命精彩绽放”。一起成长,在教育生涯中,教师只有和学生、和同伴一起成长,才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致教师》这本书关注了一线教师当下最困惑的问题,例如“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如何为你的教室命名?”“如何写论文?”“如何对待问题学生?”等等,朱教授都以书信的形式结合实例给出了具体指导。他谈到教师成长的两个动力来源,一是职业认同,增长成长动力;二是专业发展,增强成长技能。他提到新教育教师的吉祥三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既有职业认同的成分,也有专业发展方法的引导。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具有幸福感的老师,才有可能教出幸福的学生,我们就要探究幸福的缘由。

让我们尝试学习过幸福的教育生活!

3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西安市第五十三中学 郭颖

读日本佐藤学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了有一段时间了。因为喜欢,我读了三遍。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这本书所采用的事例都是他直接参与过的学校和课堂的实践。所以,对本书我深有感触,我看到了我的课堂,我的学生,我的同事,我的学校。

感触最深的是改变教学,学校才会改变。 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这样学校才能成为以创造性教学为中心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佐藤学先生很中肯的说道,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并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教师,公开自己的课堂,是因为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所以常常公开课都布置给青年教师。另外,教师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现实生活中的确如此。我们学校在2020年九月份开始全面实行课例研讨活动,要求每位老师上学期都要公开展示一节课。初次接到这样的任务的时候,其实每个老师心里都是稍微有点发怵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准备公开课既艰辛又紧张。但是当我们从开学第一次公开课的生涩研讨起步到学期末的愉快收尾结束。这一学期于我而言,教育教研真的是收获很多。以前,我们这样的公开课很少,也没有细细的去研究、去品味别人的课堂,以及反思自己的课堂,但是通过上学期课例研讨,我们每个人都去展示自己的课堂。我通过观察其他老师、学生来进一步学习,写了三篇教学随笔。对课堂上老师的问题设置、老师的应对、学生的应对做了深度反思。也用这些心得指导我日后的教学。公开课的确是辛苦的,但是却可以使得师生共同成长,学校快速改变。

从本书中,我学到了佐藤学先生提出学校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1、应对学生的教学。教研活动最重要的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相互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就是要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每个学生都能安心上课、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勉励的学习氛围。因此应该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态度作为讨论的中心问题,对于教材内容和授课结构的研究,应该从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实况和教师的对应,这两者间的联系出发来进行讨论。2、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的保持专心一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同时教师应慎重的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消除粗话或含义不清的言辞,精心选择那些能给每个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言语来上课。3、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的教学研究。要让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自身必须明确自己的挑战课题,这也是每位教师的责任。

不要总是关注讲台;请注意,那个凝神不语的孩童,或许更有分量。不要总是仰望白发;请注意,那些稚气未退的眼神里边,闪烁着更深的哲理。不要总是等待结论;请注意,那些远离结论的无机疑问,倒是触动了世界的秘密。不要总是相信热热闹闹、对答如流、神采飞扬。请注意,那些困惑、迷茫、无奈才是课堂最真诚的表情。

我相信:静,悄悄的革命!静悄悄,革命!

4《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读书心得

西安航空六一八中学 陈静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肖川教授主编的《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一书,全书从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教学、理想的课堂、爱的教育、人本教育几方面出发,通过各领域中成功人士深刻论述教育或生活的经典文章,从教育的细节出发,从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读完之后,收获颇丰,感触很深。

序言里有这样一段话“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是一位母亲在四楼的阳台上目睹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后,向学校、向教师、向社会、向历史,说出了这句人类所有的母亲都会发自内心的问话。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在我的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我何尝不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期盼。而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学生,我深知责任重大。我们如何不让孩子们为了分数而不失去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老师如何不为了分数而失去教书育人的信念。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肖川教授认为:“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要带着爱心进行教学实践并及时记录反思和总结,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把感性的体会上升到理论认识,再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这样不断的循环往复,才有可能让我们的教育教学上一个台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一个个有思想的学生,我们不但要有探索精神及反思精神,还要有爱心。我们应该努力的让学生从自己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热情,让学生从自己的热情中获得成长的力量。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对教育经验的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努力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身上,不能忽视班上任何一个微小的力量,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人生,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正确引导,耐心等待,就会发现自己并未感觉到累,而是一种享受。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教育生活中,最值得回味的也许不是目标,而是过程,只要满怀一颗信心、决心和平常心,就一定会发现美丽的风光就在身边。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痛改前非,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这样才能让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上,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5《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西科中学 张 娓

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与我国推进的素质教育相吻合,包括: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所需的能力,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有爱的平台,那么如何构建这样的平台呢?

1.每一个教师都要内心充满着爱,真正热爱这份教育事业,真正爱每一个学生。当你真的很爱这份事业,很爱这些学生的时候,从行为上,从内心,从言语等各个方面都会理解和真心尊重每一个孩子,对他们的每一个所谓的问题就会感同身受,理解他,愿意去听倾他的心声,寻找办法,并不厌其烦的帮助他,和他一起克服困难,反复修正,让问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然后满心欣慰,继续前行。比如本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你一眼看去,他们甚至从外部特征上似乎彼此都很相像,但是在第三第四第五天到森林田野,去过几次后,你就会深信,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如果这个世界显现在你的面前,如果你感觉到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的去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为职业吧,你在其中能够找到创造的喜悦,因为我们工作中的创造性首先就是要认识人,了解人对人的多面性和无穷尽性感到惊奇。

2.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每一个个体。本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拿20桶水却不费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五桶水,也累得精疲力尽,同样一道题,有的同学只需要五分钟就能解答出来,而有的孩子需要花半个小时以上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一样,也应因人而异,个别对待。所以在教学中对待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了解和根据他们的知识结构,认知情况,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等具体情况,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出设计出能够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这也是教学和教育的目的所在,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让他们也能够感觉到自己也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要做到这一点,即我们提倡的分层教学.

3.教育是为培养一个全面发展型人才而努力的,所以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单一的只看他的学习成绩,而应该采取多元的,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一个学生。才能够让教育更加的公平化,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够真正的尊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在教育中的快乐,然后心里积极健康的成长。所以利用健全的评价机制尤为必要.

编辑:胡李栋

审稿:刘旭亮 徐亚辉

第五组成员:胡李栋 徐亚辉 陈静 郭颖 张娓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