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储殷教授:不要误导大众,你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教育”

储殷教授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大V,因为我喜欢听他实话实说,不灌那些鸡汤。但是最近看了他在超级演说家上一段关于“快乐教育”的评论,我有些不敢苟同,因此想跟大家探讨一下。

储殷教授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在美国的见闻,说美国学校实行快乐教育,结果他发现,放学后,黑人小孩去打球,而白人、黄种人的孩子去了补习班。多年以后,黑人只能去社区大学,而白人、黄种人的孩子则上了常青藤。因此他不认可“快乐教育”,认为“快乐教育”只是快乐了那么几年。用他的话说就是:你爽了你的童年,你就要在你的中年,在你的老年付出代价。

表面来看,储殷教授分析得很有逻辑,很有道理。

但这个逻辑里面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学习是不快乐的,因此“快乐教育”就是不学习,更多的是玩耍。

正因为学习不快乐,所以那些遵循“快乐教育”的孩子放学后才不学习,去打球,去干别的。而白种人、黄种人则放弃了“快乐教育”,去痛苦地学习。否则如果学习是快乐的,那么黑人们放学后不一定打球,也可以学习,因为学习和打球一样快乐的话,他们也一样去学习。这样的话,那些上补习班的白种人、黄种人就和黑人拉不开差距了,储殷教授的论断也就不能成立。

也就是说,在储殷教授眼里,学习是不快乐的。

但是,学习真的就是不快乐的吗?

世人对“快乐教育”的误解

很多人,包括储殷教授在内,其实都没有正确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教育”。

在很多人眼里,他们自身不喜欢学习,这跟他们早年的求学经历有很大关系。在他们眼里,学习要付出很多的时间精力,要重复的刷题,要挑灯夜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等等,总之,在他们眼里,学习很苦,学习很累,所以学习是不快乐的。

但是,又苦又累,难道就不快乐吗?苦和累跟不快乐能画等号吗?

很早之前,湖南卫视举办过一个《少年说》的节目,在节目中,有这么一个男孩,他为了打好篮球,操持身材,3年了,没有喝过任何碳酸饮料,吃过任何的垃圾食品,每天还坚持运动锻炼。

如果按照我们对于不快乐的评价标准,这孩子练球肯定是又苦又累,还不能快乐的享受美食,铁定是不快乐的。但事实呢?如果他不快乐,他就不会站在台上来抗议他妈妈不让他打球,除非他脑子有问题。

我以前上初中那会,因为看了《灌篮高手》,疯狂地迷上了打篮球。一天到晚的在球场上鬼混,跟同学们一打就是一天。那时候球场还不像现在是塑胶的,或者至少是水泥的,那时候的球场就是土的,高低不平。打一天下来,吐一口痰都发黑。环境差,身体还累得要命,按“快乐教育”的评判逻辑,我们肯定是不快乐的,但你觉得这可能吗?

还有人沉迷网络,在网吧一呆就是半年,吃住在网吧,身上都嗖了,你觉得这么艰苦的生活下,他不快乐?

学习肯定是又苦又累,但并不代表学习就一定是不快乐的。快乐教育是让孩子学会享受学习的快乐,而不是逃避学习。

只要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哪怕学习又苦又累又如何?很多时候,苦和累恰恰是快乐的来源。

玩过游戏吗?轻松推到的BOSS获得快感多,还是经过重重考验、艰难万分推到BOSS获得快感多?很明显,你付出得越多,你获得的快感会越多。

因此,把“快乐教育”得“快乐”与“苦”和“累”画等号是完全错误的。“快乐教育”并不是说不让孩子学习,只让孩子玩耍,而是让孩子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享受学习,这才是“快乐教育”的真正含义。

只不过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做到这一点很难,甚至在很多父母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把学习与痛苦画等号,认为“快乐教育”就是不学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事实上,学习原本是快乐的。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

从人的本能来说,学习是快乐的,人们会享受学习的过程。因为人天生具有好奇心,有好奇心,人们就想去了解,就要掌握某方面知识,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对于人来说,学习是快乐的,这是从基因上就决定了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激烈地优胜劣汰中生胜利。

但现实中,为什么大多数孩子又不喜欢学习,感到学习是痛苦的呢?

因为很简单,孩子没有从学习中获得足够多的快感体验。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有很大的问题

孩子学的东西利用不上,感觉是在做无用功,因此孩子很难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正面反馈,因此也就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同时,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填鸭式教育,是控制孩子、逼迫孩子学习。这种控制必然就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越是逼迫他们,他们越是不愿意学。

另一方面,父母起了很大的反作用

孩子不能从学习本身获得积极的正面反馈只是一方面因素,如果说孩子从学习的其他方面获得正面反馈,那么也可以促进孩子喜欢学习。比如说尽管孩子觉得学习的知识没什么用,但是父母认可、老师表扬,那么孩子依然会积极的学习,因为学习变成了他们获得尊重感、价值感和归属感的一种工具,为了满足这些心理感受,孩子依然会积极的学习。

但很不幸,大多数父母没有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反而是各种拖后腿,批评孩子学习不努力,攻击学习不认真。

也就是说,孩子从学习本身没有获得正面反馈,从父母这里也没有获得积极的反馈,那你说孩子能喜欢学习吗?学习可不就是变得痛苦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现在我们应该认识到,学习本应该是快乐的,只不过后天对学习的影响,使得孩子讨厌学习了。

大环境我们是无法改变的, 比如说教育制度、教育的知识,这些我们是无法变得,因此要想让孩子喜欢学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父母改变自己,抛弃以往否定批评孩子的教育方式,在学习上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表扬。只有这样,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积极正面反馈,孩子才有可能爱上学习。

肯定有的父母会说了:我也想表扬孩子啊!但是孩子就是磨叽、粗心、不认真等各种毛病,我怎么表扬他啊?

我很想问下父母:孩子积极、认真、努力等属性是天生的吗?一开始就有的?

大多数父母们在教育中,都犯了一个严重的教育理念错误,就是习惯用自己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因此就更容易看到孩子的各种缺点,就习惯性的批评指责孩子。

我称这样的教育理念为“否定式教育”,就是站在自己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批评指责孩子的缺点,要求孩子改正,达到自己的标准。父母可以反思下自己的行为,你平常是不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问题是,你所认为的问题真的是问题吗?跟同龄孩子相比,孩子真的是比较磨叽、粗心、不认真吗?如果放大到整个孩子群体范围,你会发现,你认为的大多数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他们之所以看起来像有问题,更多的是当前智力、生理机能限制下的正常表现。

但是父母认识不到这个问题,习惯性的采用“否定式教育”,批评孩子。而孩子受制于自己的生理机能也很难做出更好的表现,难以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于是就总批评指责孩子,说孩子屡教不改。而孩子尽管努力,但是好像改变并不大,于是就认为自己真的像父母所说的那样磨叽、粗心,也就彻底失去了改变的动力,破罐子破摔了。

一旦产生这样的认知,孩子学习肯定就会变差,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批评指责。“否定式教育”就这样毁掉了孩子的兴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因此,要想避免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放弃“否定式教育”,而是采用“肯定式教养”理念。

所谓的“肯定式教养”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优点,而不是孩子的缺点不足,通过肯定表扬,放大孩子的优点。甚至说,哪怕不是优点,通过父母的误导引诱,逐渐变成优点,从而最终让孩子变得优秀。

以孩子写作业磨叽为例。

首先对于孩子来说,他是没有磨叽和不磨叽的认知的。你觉得他们如果觉得自己磨叽的话,会甘于磨叽?因此父母说他们磨叽,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磨叽;父母说他们不磨叽,很积极,那么他们就认为自己写作业很积极。因此,如果父母表扬他们积极,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积极,那么他们在写作业中就获得了归属感和成就感,自然而然的,他们就会更加喜欢写作业。于是孩子在写作业中就会变得更加积极认真。最终,孩子写作业就具备了积极认真的属性。

通过“肯定式教养”,一步步培养孩子学习所具备的能力,让孩子认可自己的学习价值,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从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正面反馈,当然也就更积极的去学习。随之而来,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的正面反馈也就越来越多,最终孩子也就更加享受学习、热爱学习。

这才是做到真正的“快乐教育”,你觉得这时候孩子还会因为苦和累讨厌学习吗?

当然,因为“肯定式教养”理念颠覆了很多父母一直以来的教育认知,因此在操作上可能有些难度。对于“肯定式教养”的具体理念、操作方法和技巧,我都发布在我专栏和同名公众号里了,感兴趣的可以去学下。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