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在学校没朋友……”别让社交障碍,绊住孩子一生

Professor有个朋友,她女儿几个月前转到了新的幼儿园。

据说新幼儿园环境很棒,教学条件也很突出,在当地是很多年轻妈妈的心头好。可是朋友的烦恼,却因此而来。

朋友说,女儿换园后,一直闷闷不乐,老师说平常课间其他小朋友都是呼啦一下子凑在一起,只有女儿经常独自坐在一旁摆弄玩具,对于班里的集体活动也十分抗拒。

朋友问过女儿:“你喜欢现在这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吗?”

女儿瘪着嘴回答:不喜欢现在的幼儿园,因为以前玩得好的小伙伴都不在。“

现在的幼儿园没有人和我玩,我也不想和他们玩。

朋友听罢忧心忡忡,却没有办法。女儿在家天不怕地不怕,见到熟悉的人也非常活泼爱笑,不知道为何女儿换了一个幼儿园却久久不能适应,变成了“出门怂”。

其实这种现象如今已并不少见,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腼腆、怕生、不合群、不喜欢和陌生的同龄人打交道……

那么,这种“社交障碍”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呢?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一下。

孩子不会交朋友会怎么样?

在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赵薇饰演的虎妈——毕胜男的女儿茜茜一个人在小区玩耍,却被居委会的大妈当成有自闭症的孩子,送回了家。

大妈为什么会有如此判断?

原来,周围有一群小区里的孩子在玩耍,茜茜却独自一人躲在墙角玩;大妈问她话,她也不回答,结果被当成了“自闭症儿童”。

大妈的评判标准可能有些武断,不过到底出自好心,但经此一役,茜茜产生了抵触心理,委屈地抱着爸爸大哭:“爸爸,我以后再也不要出去玩了。”

就像电视剧里的茜茜一样,很多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不合群、难以融入新集体,一次次碰壁后引发恶性循环,导致心门紧闭,加重社交恐惧,甚至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与发展造成影响。

Asher、McDonald等学者在2012年的研究证实,青少年成长中的同伴关系与他们融入和适应校园环境的程度息息相关。

和同龄人相处得好的孩子,更容易喜欢学校和老师、不容易产生逃课心理、更容易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和同伴关系相处恶劣的孩子,退学的概率是同龄人的8倍。

形成成熟的社交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十分关键。

来自朋友的陪伴和情感支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孩童时期形成的社交习惯,会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成就。

只有在童年时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素养,才能适应未来复杂的人际交往生活,不至于囿于狭小的社交舒适圈,沦为集体中的“边缘人”。

家庭因素决定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有些人可能觉得,不会社交的孩子肯定是内向的。但是内向≠不会社交,内向只是一种性格,而社交是一种能力,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在天生的性格因素之外,家庭暴力与矛盾、不稳定的夫妻关系等等,都会对孩子的沟通和社交能力产生巨大影响。

Draper等学者曾于2008年在澳大利亚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在21000名受访者中,超出13%的人小时候经历过家庭冲突和矛盾;与在健康家庭关系中长大的孩子相比,他们在成年后显现出更多的心理障碍,社交圈也更为狭窄闭塞。

《城市晚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新闻。

27岁的小潘,已有12年没出过门、没有与外人交流过,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蜷缩在一间小屋里。

据报道得知,小潘的父母关系恶劣,父亲经常打骂他。12年前小潘的父母离婚,这让当时15岁的小潘备受打击、性情大变,自此不再上学,也不与他人交流。

最后小潘患上了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更给自己筑起了心牢。

心理专家说,小潘的社交能力严重退化,不懂得如何交流,更不会向外界表达。

无论是家庭暴力、冲突,还是破裂,对孩子身心的伤害都是难以磨灭的。

缺少来自家庭的温暖和正能量支持,孩子很难向外界付出信任,情绪调节能力差,容易回避社交中的亲密关系,难以维持稳定、坚固的人际关系。

除此之外,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过度干预也会扼杀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育儿真人秀节目《亲爱的小课桌》中,有个男孩叫徐敬凯,徐敬凯的妈妈从小对他的管教非常严格,实行虎妈式的打击教育,虽然小凯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但她还是怕儿子“嘚瑟”,很少夸奖他。

在妈妈的强势要求下,徐敬凯不自觉的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在陌生人面前寡言而腼腆,主持人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过了许久才小声回答:“没名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节目中有这样一幕,一群孩子上辅导课前聚在一起嬉戏打闹,徐敬凯独自站在门边看着,犹犹豫豫不敢上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几次,他想参与到几个小朋友中,试图找话题打招呼,用恶作剧吸引注意,却被忽视了三次,后来只好落寞地独自一人回到房间写作业。

心理学家曾奇峰曾说道: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孩子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其发展和建立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石。

家庭是孩子锻炼社交能力、习得交往技巧的重要场所,只有家庭关系和谐稳定、亲子关系健康,再加上营造温暖自由、有效沟通的家庭气氛,才能真正培养出孩子的社交情商。

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应该如何做

从家庭出发,营造沟通氛围

家庭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孩子的社交能力受家庭关系(尤其是父母交往方式)的影响。在家庭成员的内部沟通和交流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展现出成年人之间的良性互动,给孩子做榜样。

同时,注意保持自由宽松的家庭氛围,积极与孩子沟通,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喜欢和父母交流的孩子才会产生和其他人建立友谊的热情和信心,才能将家庭中的高质量交流复制到家庭之外。

避免过度介入孩子的社交

Professor经常见过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在玩耍中起了小争执,两个小孩还没吵起来,双方父母就已经撸袖子下场,唇枪舌战,互不相让。

如果孩子在社交中遇到小矛盾、小摩擦,父母千万要淡定!不要第一时间冲上去干预,先静观其变,试着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不要剥夺他们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培养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和共情能力

合作、协商、分享、沟通等交往的必备素养都需要在潜移默化的日常交际中习得,父母应引导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关注和倾听他人的感受,比如当孩子的小伙伴情绪不高时,可以教孩子如何委婉地询问并照顾他人的情绪。

引导孩子走出熟人圈,扩大交际面

引导孩子从自己的小世界中走出去,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有意识地创造社交机会,如鼓励孩子问路、买单等等。

在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让孩子学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Professor点评:

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能力,如何与人交往,其中的尺度和技巧不是生来就掌握的,需要在后天的交际中慢慢培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塑造孩子社交能力的重中之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标签: 徐敬凯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