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教室玻璃贴太阳膜观察学生:为何会出现“稻草人式管教”?

近日,吉林松原某高中一年级的一位班主任老师,为在教室外更好地观察学生动态,便在教室门玻璃上贴了一层“汽车太阳膜”,也就是贴好后在教室门外能看见里面,教室里面完全看不到门外。对于这样的事情,虽然大概率为“恶搞”,却依然触发媒体舆论的广泛围观。

要知道,就班主任“偷瞄”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学校的“管教图景”,尤其涉及升学率的高中阶段,这算是班主任责任感体现的基本标配。因为,就我们的师生关系来讲,始终是“管和被管”的关系。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或是这种管教有没有用处,都好像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基本的师生互动里有“管教的结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寻常所谈论到的“好老师”,其实也只是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负责任而已,至于那些真正需要“被管教”的学生,往往根本沾不上边。于此来讲,就算在教室门玻璃上贴了“汽车太阳膜”,也不见得就跟“无差别管教”直接挂钩。

不过,这里面存在一种“稻草人”逻辑,也就是学生即便知道班主任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偷瞄”,但也会有所忌惮。但凡班主任“偷瞄”,很容易被逮个正着。只是,我们要清楚一点,即便班主任老师“偷瞄”,应该也是有针对性的“偷瞄”,不可能把每个人都“偷瞄”一遍。

一般来讲,班主任在高一阶段的“偷瞄”,更多是为规整纪律,也就是重点整治“捣乱分子”。但是,随着老师对班级的摸底深入,还是会将更多精力用于督促有潜力的同学。所以,“被偷瞄”本身也是有门槛的,越是接近高三门槛就越高。毕竟以分数论英雄的模式里,只有可能成为英雄的人,才可能“被偷瞄”。

于此,撇开恶搞逻辑不谈,仅就“责任感”层面进行解读,其实“班主任教室玻璃贴太阳膜观察学生”这种行为,不见得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毕竟,在“稻草人式管教”下,总会催生出一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象,因此,回到“偷瞄”的本质功能上,“贴膜”不见得就比“不贴膜”更有效。

回到“管教”的本质上,“管”是一回事儿,“教”又是一回事儿。一般来讲,低龄的学生“管”比“教”多一点可能是好的,不过像高中阶段的学生,“教”比“管”多一点可能更好。虽然,目前来讲并没有具体的数据性支撑,但是就人的成长阶段来讲,在一定程度上,这应该是确切的。

就“管”来讲,就是相对的硬约束,只要能达到约束的效果,强硬一些也是可以的。但是“教”就不同,更多是以“道理的方式”,“逻辑的路径”对学生进行启蒙。并且,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长久的敬重,才能被称之为“桃李满天下”。

而对于那些只为“混工资”的老师来讲,只能以工龄论经历,至于有没有长久的师生情存在,可能压根儿就不重要。当然,就现在的学校环境来讲,其实已经跟二十年前完全不同。过去有些老师真的是激情满怀。然而。就当下的绝大多数老师,可能更多把老师这种职业,当作稻粱谋的工具而已,也就是无差别的劳动对待。

虽然就绝对的社会价值来讲,这样的转变不见得是坏事儿。但就人与人的互动而言,基本上失去真诚地推敲。因为在“目光支配恐惧”的师生互动中,很显然学生并没有把老师当自己人看待,这也导致在具体的师生互动中,基本的信任壁垒很难建立起来。

甚至,可以确切的讲,只有那些“纯粹的学霸”才能跟老师相对“平起平坐”,毕竟就现实的教学图景里,“师凭生贵”已成为公论。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生凭师贵”的公论存在。一言以蔽之,就是个人的荣辱是非,会建立在直接关系的个体身上。

从某种程度上,这并不是一种好的社会性尺度,起码并没有把人当人看待,也就是没有把“独立性”放在重要的尺度上审视。并且以社会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师生关系”,你会发现“老师狩猎学生”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再怎么厉害的学霸,也很难放松的直面眼前的老师,这着实值得深思和玩味。

另外,就算“师凭生贵”已经成为教学公论,但真正“一流的学生”永远属于自己成全自己。并且,我们也清楚一个事实,在高中阶段按照成绩“分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导致,对于资历较深的老师而言,除却自己教学经验丰富,更多的优势在于所教授的学生都是“尖子生”。

这种情况下,只要自己不出教学事故,“师凭生贵”这般逻辑基本上可以玩一辈子。所以,有时候人们强调我们要感谢我们的老师,其实只是看到其中一面,如果反过来看,何尝不是老师要感谢那些考出优秀成绩的学生。并且,从基本的秩序构建来讲,本就是这样的事实。

当然,之所以这样强调,并不是抹去老师启蒙的意义,而是作为一种师生互相成全来讲,不要总谈什么“为你好”,“这样是对的”,而更多要强调的是,如何让师生之间不再“躲猫猫”和“偷瞄瞄”,只有如此,“太阳膜”才不会被如此滥用,“往里看”才不至于成为一种“无法直视的恐惧”。

标签: 师生关系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