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穷男孩被世界名校录取:800万的学区房,比不上父母的“高级放养”

近日,一个非洲男孩在雨中跳芭蕾舞的视频在网上迅速走红,感动了无数网友。

视频中,男孩安东尼赤脚踩在泥泞的水泥路面上,不停地踮起脚尖、旋转、跳跃。

仿佛身处金色的演播厅,而不是简陋破败的院中。

在称赞声中,比敬佩更多的是心疼。

有网友表示:这脚被磨的该有多疼啊!

甚至有专业人士说:

即使在合适的环境下穿着合适的鞋,也很难掌握的芭蕾,他却可以随性自如地漂亮回旋转身。

然而跳舞时的安东尼脸上却丝毫不见痛意,唯有一脸认真,充满了虔诚。

更让人惊喜的是,美国芭蕾舞剧院也被他打动,为他提供全额奖学金。

明年,他还将前往美国接受进一步深造。

人常说这世上没有横空出现的奇迹,一切都有迹可循。

在他展示优雅舞姿的同时,同样的雨中,安东尼的妈妈在一旁默默地清洗物品。

在他被别人指指点点时,母亲坐在他身后,当他最忠诚的观众。

安东尼走红后,他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她每次看到儿子跳舞都感到很愉悦,儿子喜欢芭蕾,自己平时没有过多干涉孩子,

而是让他更加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

她还甚至劝慰其他家长:

和我一样的家长,去让他们选择吧!去支持他!他会做得很棒的。

尽管家庭条件不好,尽管身处贫瘠的环境中,

但有一个三观如此正,又愿意支持孩子的妈妈,难怪视频里的安东尼如此自信地展现自己。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善于支持、肯定的父母,这样的家庭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

01

肯定孩子,才是真正的富养

你见过一个5岁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只对着毛绒玩具自言自语吗?

父母以为孩子得了病,于是四处求医问诊。

最终在心理医生的多次治疗下,女孩一句话说出来真相:

因为玩具不会开口骂我。

原来,孩子的妈妈经常责骂孩子:整天添乱,你怎么这么笨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妈妈不经意的奚落与否定打击了她。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父母的不经意,在孩子心底已掀起轩然大波。

于是她开始疏远父母,不愿意跟其他人交往,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个人沉浸在孤独的世界里。

然而父母事后后悔的泪水,没有丝毫作用。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认可与肯定,父母的肯定是孩子进步的动力。

近日,湖南一对双胞胎学霸,登上热搜。

兄弟俩,分别以687、685的高分被清华、北大录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大家称赞他们有天分又刻苦时,对赵稞和赵棣来说有一个更重要的人——父亲。

他们的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没有多高的学识,但却清楚地知道:

大山里的孩子没有别的出路,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当孩子表示压力大时,父亲一直在背后默默地陪伴孩子。

在高中三年时间里,每个周末,父亲都会风雨无阻地从农村赶到县城,

与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

两兄弟表示:

“父亲的支持,是他们的动力。只要父亲在,我们便感觉身后有了依靠。”

孩子,路要你自己走,但我永远都会在背后支持你。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邓兴旺曾说过:“父母的无条件支持和无私关爱,让我感觉到很温暖、很有底气。”

的确如此。

一个被父母无条件支持和肯定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他不一定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依旧有闪光的样子。

他们拥有强大的力量,不畏惧,不妥协,自信地一往无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2

打击式教育,不是爱,是残害

你怎么这么笨,简直是猪脑子,废物。

你嘚瑟什么,是个人都能做到。

没出息,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有你这样的孩子……

你听过这样的话吗?

在中国式教育里常见的模式,除了被用心肯定,还有更多的是比较、挖苦、嘲讽、贬低。

知乎上有个提问:父母的打压式教育带来哪些影响?

最戳心的回答是:

自卑却要强,内心脆弱,自我否定,做任何事都有无力感,半途而废的事情数不胜数。

什么人都比我强,我永远是最烂的那一个。

而它下面的评论纷纷表示:

感同身受,答案精准得似乎在我们身上装了监视器。

前段时间,舒淇在纪录片《时代我》中提到自己是一个没有童年的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回忆里有的是小心观察父母,一个不小心就是被虐待和谩骂。

甚至妈妈从没夸过她好看,总是攻击她的嘴大。

十五六岁离家出走,带着满身伤痕回来时,等待她的不是嘘寒问暖,而是妈妈的破口大骂。

在母亲的嘲讽和打击中长大的舒淇,敏感且自卑。

即使拿了影后,被许多人喜欢,她还是觉得,自己还是那个不被妈妈疼爱的小女孩。

在惶恐中成长的孩子,一生都在伤痛中,而父母却不自知。

还记得那个33岁女大学生,却在家啃老10年的故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范大学毕业十年,依旧在家被父母养着,即使每天被母亲骂,也不愿意出去找工作。

原本她是个很有想法的女孩,设计服装、鞋子,想到外面的世界闯荡。

不过她的梦想,被父母当做梦,总是一味地批评和挖苦。

无论孩子多努力,都很难换来父母一句真心的夸赞。

年复一年,直至她彻底失去了自信。

曾有心理学家提过一个“镜像自我理论”:人们通过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进行自我判断。

当孩子每天收到的绝大多数是“差评”时,会认定自己确实像父母说的那样,否定自己,甚至放弃自己。

因为怕孩子骄傲,走下坡路,怀着我是为你好的想法。

或者,单纯的只是因为自己对生活不满,父母们费尽心思的打压孩子,把负面情绪倒在孩子身上。

打压式教育,究其本质,没有教育,没有爱,只有打压,贬低和伤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3

教育的实质是唤醒

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

每个孩子都在父母的期待出生,父母爱孩子毋庸置疑。

刚出生,父母希望孩子健康长大。

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开始有新的期待,学习好,兴趣广泛,懂事听话。

到最后失去爱孩子的本心,一发不可收拾。

为人父母,努力做到这3点,能大大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1. 换个滤镜看孩子

看过一个新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印度一14岁少年,整日茶饭不思,痴迷于游戏“吃鸡”。

如此网瘾少年,大多数人都觉得孩子从此废了。

可他爸爸却看到闪光点,儿子每天玩“吃鸡游戏”,射击能力应该不差。

于是将他送去射击队。

两年后,少年不仅夺得比赛的银牌,还将代表印度出战奥运会。

少年如此意想不到的惊喜,是因为父母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他的支持与肯定。

李玫瑾教授说:

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要把路都堵上,而是让他知道,他有哪些路是人家没有的。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路。别让孩子背着光,活在你看不见的阴影里。

2.平凡才是常态

知乎上有个提问:家长是不是很难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

有一高赞回答:

家长对于孩子的高期待,使孩子很难获得成就感,更难获得父母的认同。

因此孩子产生类似自卑,自我否定,甚至放弃的心理。

而这样的孩子,根本不是自己选择平庸,而是被父母的期待压成平庸。

父母抱着“我行,我孩子也行”的自信,或者“我不行,我的孩子要行”的期待,于是他们不断发力,推动。

然而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

出类拔萃的人往往是凤毛麟角。我们的孩子大概率是个平凡甚至平庸的人。

接受孩子的平凡,才是父母的不凡。

3.让伤害,从我们停止

老一辈的人告诉我们的父母,孩子不能夸,不然养成了骄傲自大的性格,就很难改了。

于是,我们的父母逼着我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否定,贬低。

那个常春藤因母亲一直对自己不满而自杀的女博士还记得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就读名校,却觉得永远都没法让母亲满意。

外人面前的女儿是骄傲,而在女儿面前却永远在嫌弃 “鞭策”。

期待自己的打击变成一种鞭策,却不知在不知不觉中,孩子早已离你的设想越来越远。

百年前,鲁迅先生曾说:

中国觉醒的父母,就是要: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让伤害,从我们停止,从我们这代父母停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阿甘正传》里有人问阿甘:“你将来想成为像谁那样的人?”

阿甘答道:“难道我不能成为我自己吗?”

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在温暖自由中自信地做自己。

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也不是父母在心中塑造的成功形象。

就是那个可能有点小毛病的他自己而已。

告诉他,你很好,爸爸妈妈会无限期爱你!

就如同,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有一名学生,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我想让所有的爸爸妈妈知道,多给孩子一点鼓励吧。

这不会滋长孩子骄傲的情绪,这是给孩子一个健康、自信的心理。

本文内容来源于:教育,致力于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作者:苏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BLA BLA TIME

( 互 · 动 · 时 · 间 )

多给孩子一点鼓励吧~

标签: 父母 安东尼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