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20年培养3学霸:孩子12岁之前的陪伴教育到底有多重要

文|百合妈妈

“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再好也无济于事。”

时下,许多父母都不惜在“高价学区房”、“高额择校费”、“天价补习班”上投下巨资,想要给孩子赌一个辉煌的未来,但透过表象我们看到的却是父母深深的焦虑,这样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求得心安理得。

其实,盲目跟风追着潮流跑并不一定能为孩子赢得未来,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父母的教育方法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每个孩子都有学霸基因,在孩子12岁前,尤其是小学阶段,只要父母给到孩子最好的陪伴,充分地挖掘孩子的潜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远大的家国情怀,那么,孩子成为学霸、拥有辉煌的人生便不在话下。

笑容荡漾在他们脸上

2018年高考,山西临汾一位叫范泽宇的男孩被清华大学录取,一时间他的家庭教育背景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范泽宇的父亲范玉华只是一位建筑工地的防水工,不能为孩子们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20年来,他们一家五口只能挤在仅有60平米的出租屋里共同生活,但孩子们却都成长得乐观开朗、积极上进、学业成绩优异,大女儿在哈工大硕博连读,大儿子就读于某知名军校,小儿子考入了清华大学。

这个普通家庭是如何化平凡为神奇的呢?

“一个好的家庭,往往是培养学霸的温床。”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尽管范玉华夫妇生活拮据,赚钱养家十分忙碌,但是却始终坚持着对3个孩子的教育陪伴,日常与孩子像朋友一样平等交流,尤其在孩子面临幼小衔接、小升初等关键时期,甚至在孩子读高中住校后,都会主动找话题和孩子聊天,帮助孩子疏导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压力。

范玉华还在狭小的房间里为孩子们安装了一个拳击沙袋,有时间就教孩子们拳击,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亲情互动的温暖,还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平衡学习与生活,做到劳逸结合、高效学习。

还记得那个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讲台上,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的何江吗?

何江出生于湖南农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村里的许多家庭都迫于生计选择了外出打工,但何江的父母却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能为了打工挣钱,而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多年后,当那些外出打工的家庭都已经购置了新房时,何江的父母仍不为所动,他们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两个孩子身上,无论白天干活儿多累多苦,都一定给孩子讲睡前故事。

何江读小学的时候,她的母亲每天都陪他写作业,虽然不识字,但她让孩子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她听,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和孩子一起讨论。

后来,何江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又去哈佛大学硕博连读,他的弟弟也从电子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现在上海工作。

陈美龄,一位把三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妈妈,也非常重视亲子关系,她把从小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放在了第一位。

从孩子上小学起,她就一直陪孩子学习。她曾在一个节目中坦言:

一定要陪孩子做作业,直到上初中为止。父母不该只是居高临下地检查孩子的作业或成绩,而应该和孩子一起享受学习乐趣,让孩子爱上学习。她会陪孩子们写作业,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一点都不难,是很快乐的。

李玫瑾教授强调,养育一个孩子,绝对不是吃饱喝足就可以,最重要的是心理抚养。也就是要花时间陪伴孩子,关心孩子的情感、内心世界,这比给孩子赚钱、存钱更重要,如果培养了孩子健全的人格,建立了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太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

好习惯让孩子受益终身。

相关研究表明,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于习惯,习惯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左右着我们的行动。

12岁之前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尤其是在6-12岁期间,是孩子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和三观,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这些主要是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范玉华说,“我一直相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学习,父母都要做好引导,不然一切都是白费。”他还教育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3个孩子从小就会帮父母分担家务,收拾碗筷、自己洗衣服,放假后,还会跟着父亲去工地干活。

学校教育是共性教育,主要是教孩子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孩子的个性教育,主要是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与行为习惯进行培养,12岁以前,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定型,从小把习惯培养好了,孩子做到了自觉自律,到了中学自然轻松很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时候定型,后面的路才好走

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2019年以总分730分的高分创下了广西理科总分的历史记录。他的妈妈在谈到养育孩子经验时说:

孩子肯定要从小培养,所有的习惯必须在他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全部帮他打好。

监督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你得时时刻刻监督着他,留意着他。

只有小时候定型,后面的路才好走。

“胸怀大志的人明白,真正的学习,绝不只是为了个人。”

广博的胸襟助力孩子树立远大理想。

范玉华总是对孩子们说,“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一定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也在通过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更多贡献。”

贫穷没有限制他们的眼界,笑容一直荡漾在他们的脸上。他们的小家充溢着爱与幸福,而这份爱也洒向了他人和社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范玉华女儿范萌萌说,2012年夏天,父亲在接她放学的时候,看到有一名女子跳河轻生,便毫不犹豫地跳入了河中救人,那时下了一整天的雨,河水流的很急,水量也很大,但是范玉华根本没犹豫。

在孩子们眼中,范玉华无论大事小事,从来都热心助人、维护公义,一直是令他们骄傲和仰慕的英雄。

一个孩子只有心中装着他人、社会,才能冲出狭窄的生活空间,插上智慧的翅膀,实现远大的人生目标,抵达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其实,许多家长都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6-12岁这六年,因为在青春期之前,孩子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与信任,许多行为习惯一旦养成,青春期之后便很难纠正,因为这时的孩子已经有拥有了独立意识,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6-12岁之间,也就是小学期间,孩子的性格、习惯、三观都还没有成型,父母一定要抓住这6年的关键期,帮孩子打好人生的底色。

对于这6年,父母一定要认真地进行规划,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孩子的成长,否则就有可能会耽误孩子。

-END-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