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年周围不少人改行,聊聊为啥不少高校青年老师选择改行了?

文|倩

今天在知乎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家里人想让我读博去大学当老师,这条路可行吗?

现在进入大学当老师虽然仍然是大多数人眼中的“体面工作”,但是其中的酸楚只有准备进入大学和已经在大学当老师的青年教师才能切身体会到。

现在正是申请基金的冲刺阶段,再加上今年疫情,我身边的青年教师都是这个状态:

1.白天上班,正常出门诊、手术、查病房、看病历,中间还要抽时间和患者家属讨论患者病情,交待注意事项,安抚患者;

2.晚上回家辅导小孩功课;

3.晚上改基金申请书,各种补资料,看科研部发布的基金提交要求;

4.带的学生课题进展不顺,帮着想办法解决;

5.开会:疑难病例会诊、组会、科室会议;

6.研究生部通知要去面试研究生、博士生,抽时间看看邮箱里学生的邮件,回复一下学生,挑时间提前见面了解一下学生的情况,今年要招个能干的学生;

7.本科生部通知我周三下午全天授课,可是我PPT 还没准备,算了,用去年的改改继续上;

8.突发事件

对于要冲刺职称想要评帽子的青年教师,年龄关卡摆在这,暗暗下决心这次申请基金一定要把握好;

对于已经拿到基金的青年老师,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方向不感兴趣,换方向重新开始,开始以后实验不积极,实验重复效果不好,结果不会解读,实验做完了写文章,写文章慢吞吞,写好了我又没时间改,改完了投出去被拒,改投要大修,大修后小修,修完后接收,一年半过去了,两年半过去了,项目要结题,结题要看成果... ...

对于已经拿到基金拿到帽子的老师,硕士博士一群,各有各的想法,各自进度不一致,谁做得好给谁机会深造或者经费有偏向,但是更上一层楼需要更多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成果需要更多经费投入,那就需要申请更多基金更多课题... ...

而医学领域的基金申请竞争压力很大,很多人辛辛苦苦熬夜写的本子最后成为炮灰,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数据不可靠、方向不够创新、实用性不强、前期工作少、逻辑不通... ...

而在其他学院工作的青年老师是这个状态:

今年院里有X个名额申报XX项目,各个课题组的硕士博士加班加点的工作就为了冲刺这一把,老师要把握好学生的方向,跟着学生在实验室耗着;

博士硕士要上半年毕业,论文写完了要帮着改;

本科生、硕士生课程给自己排了80学时任务,要准备20个PPT,每个PPT要讲够4小时;

博后申请的基金、博士硕士申请创新课题,一堆申请书等着一个导师审查;

申请国自然基金还有好几个内容没写完,赶紧熬夜加班加点写... ...

而这些只是入职后已经成长起来的老师的生活,对于那些刚起步的青年老师来说, 单打独斗更难。

很多985,211名校,招聘教师的时候都要求是博后工作经验,出国学习背景,以及足够优秀和足够数量的科研成果,这些都是数年辛勤耕耘的成绩,不是读书期间成绩好就能匹敌的。

而高校稳定但是内卷的现实也让很多老师选择跳槽,进入企业工作,这些企业给的薪资待遇远远超出在高校的待遇,还不需要各种基金申请,带学生的艰辛,同事之间激烈到惨绝人寰的竞争。

更何况大多数高校都实行:非升即走,不是所有人吃了苦都能留下来,再转行找工作又没有年龄优势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除非真的热爱科研,并且有下定吃苦的决心,否则进入内卷的高校去工作,真的是非常辛苦。

THE END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