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从?独立学院距离“退场”不足3个月,约70%高校仍没动静

距离5月教育部公布独立学院转设方案以来,已经过去将近5个月时间,而该方案要求所有独立学院在本年末要完成转设、停办、合并等动作,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公布了相关转设方案。

我国首所独立学院是1999年成立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如今早已转设成为公办的浙大城市学院,这是独立学院最好的归宿。如此一想,独立学院已经走过了21个年头;在2015年,人民日报针对独立学院发表了一篇时评报道,其中就提到“当年全国民办独立学院共有283所,独立学院在校生约210万人,办学规模占本科高校约18%,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到35.7%做出突出的贡献”。

这一句点评换句话说就是:近20年,我国高等教育有如今成就,独立学院功不可没。独立学院数量最高峰时有329所,其数量在全国高等院校数量中已经超过10%的比例,在大学扩招的那个年代,公办大学资源不足,独立学院在补足高校资源的同时,自身也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窘境,毕竟独立学院依靠的更多是社会资本。如今随着“最后期限”即将到来,还有将近230余所独立学院没有相关转设公告,而教育部要求年底前全部完成转设,是否有点“过河拆桥”的意味呢?

独立学院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托知名母体高校,借助这些高校的名望、资源、声誉等独到优势,吸引那些期望能够得到母体学校资源和学位证书的家长及考生,即使学费极其高昂,诸多家长考生也是趋之若鹜;当然,在2008年以前,这些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是能够拿到母体高校的“学位证书”,但从2008级学生开始,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由独立学院独立颁发,独立学院也从此时走上了 相对独立的道路,但还谈不上真正的独立。

独立学院的存在,一直饱受诟病;有的网友说,母体大学用“头衔”换“金库”;有网友说,它就是“校中校”,破坏了高等教育公平,稀释了母体大学的教育资源。还有网友说,独立学院软硬件参差不齐,教学质量及生活设施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与高昂的续费形不成正比,等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004年独立学院井喷式发展,2009年达到发展峰值;母体高校社会光环是它们发展的重要原因,在329所独立学院当中,共有264所取用了省属高校的头衔,55所取用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头衔,剩余的则取用了其他部属高校头衔。仅看985、211头衔的独立学院数据,985高校旗下共有34所独立学院,而211高校旗下则有58所独立学院(少数高校还花开两朵,一口气开设了两所独立学院,比如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举两得,学校得到了资金,学生也得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这92所独立学院堪称“得天独厚”,每一年的高招都不愁生源,毕竟母体高校光环太过于耀眼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些独立学院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冠以“三本民办”的头衔,但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不少独立学院取得了不错的办学成绩,它们其实也在谋求更好的发展出路,从而更好的应对“产权不清、身份不明、口碑渐差”等日益凸显的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从目前转设的现象来看,多数独立学院转设进度并不乐观,毕竟已经牵扯到了人员纠葛、资金往来等利益关系,甚至还要面临缴纳高额的“分手费”;部分办学成果不理想的独立学院,如果失去母体高校光环,甚至就要面临停办的风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随着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我们作为吃瓜群众,只能拭目以待最新进展了,各位网友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吧。

本文由同学范原创,欢迎关注,每天与你分享教育小知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