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改变,让学习真实地发生|行知纵横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关注

作者

高敏

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德育主任,四川省优秀教师,武侯区音乐学科带头人,中国合唱协会会员。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怎样的课堂才能让学习真实地发生?从而使“同质化的教学观念”走向课堂教学的“和合共生”?笔者通过实践与研究认识到,真实的学习应该是师生同步协作的学习;是挑战高水准的学习;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真实的学习还应该是审美感知与技能体验同步发展的学习。

学习是从既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走向真实的学习,我将从课堂关系的转变、课程能力的提升、课程价值的追求三个方面的改变来探索有效音乐课堂的目标与方法。

课堂关系的转变

1.歌唱教学中的平等参与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在歌唱教学中,采用接唱与传唱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关系变得平等、和谐。从节奏的接唱、旋律的接唱到歌词的接唱,从师生的接唱到生生的接唱,这是一个从传唱到记忆的音乐听记学习过程;“传”与“接”的方式正是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搭建平等的伙伴关系的桥梁,让音乐知识与技能在安全且安心的课堂得以传递,学生的“独立视唱能力”在这种友好的传递过程中逐渐形成。歌唱教学中“接唱法”的精髓就在于尊重并调动所有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平等参与。

用“接唱法”学习歌曲,以情感的连接搭建音乐的联系,学生不会因为支离破碎的旋律视唱而产生畏难情绪。接唱与传唱,不仅在传递着知识与技能,也是老师音乐情感的传递过程,学生将老师在前一句的声音表达方式运用在自己下一句的学习中,歌唱教学的过程显得完整而流畅。

2.欣赏教学中的“倾听—串联—反刍”

音乐是抽象的、有情感的、不确定性的,又是充满感染力的。作为音乐教师,除了有自己的音乐情感,还要感受孩子的音乐体验,尊重他们心中的音乐形象。

在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让每一位孩子拿起笔“画音乐”,这是尊重所有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小小组“说音乐”,这是让孩子们学会将自己的音乐感受进行分享交流;两人一组“找音乐”,是需要在同伴的合作下寻找音乐的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自由“演音乐”,即一边聆听音乐一边即兴地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感受,歌咏之,手舞足蹈之,丰富的表现形式呈现在每一个人面前,孩子们积极主动地表达着自己独特的音乐感受。

在这种和谐的课堂关系中,教师高于学生的便是“倾听—串联—反刍”。“倾听”音乐传达给每一位孩子的信息,及时帮助他们把获取的信息与音乐串联,逐步引导学生从音乐感觉向音乐思维过渡,帮助他生成新的音乐形象。建立师生平等的同伴关系,让所有人一起学习,并不是为了齐步走,而是要让每一位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能生长。

3.社团建设中的“小先生制”

课堂关系的改变,不仅让音乐课堂教学相长,在学生合唱团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可以营造这种和谐共生的学习氛围。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是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声乐的学习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艺术,发声的气息、发声的腔体与发声的器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除了老师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外,“小先生制”更能迅速地促进新团员的成长,孩子教孩子,“学”得容易,“教”更能让自己对歌唱的技能得以巩固和提升。“即知即传”,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共同成长。

走向真实的学习,从“教”的师生关系转为“学”的同伴关系,课堂上的音乐感受丰富而多元,音乐知识与技能在安全的课堂得以传递。

课程能力的提升

音乐是一门充满想象的艺术,作为老师,我们的情感表现能够带动学生去无限联想吗?我们是否有着深度解读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带着这样的问题深度与教材对话。从感受美到表现美、从创造美到大同美,单元主题式的教材编排形式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信息给了我们拓展的空间。我们完全可以将固定的教材内容进行动态组合、筛选、补充,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单元主题式音乐综合课拓展师生的艺术视野,提升教师的课程研究能力。

教师在设计单元主题式音乐综合课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理解与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将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思考与联系的过程,是教师对相关信息的筛选与重组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实施的思考与创建的过程,也正是这样一个过程促进了教师课程能力的不断提升。

从讲堂到学堂的变革,不仅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更是对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走向真实的学习,与教材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丰富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将教材体系变成自己的教法体系,努力从单一的学科老师走向课程的设计者。

课程本质的思考

单元主题式音乐综合课不仅是在指向教师专业技能的横向延展,更是在引领师生通过多种方式走进音乐的过程中,拓宽审美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但是,走向真实的学习,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单元主题式综合课的宽度与深度是否一致?音乐课有趣了就有效了?愉悦了就达标了?参与了就学习了?展示了就收获了?我们甚至还发现一些高年级的孩子、一些学习乐器的孩子可以准确地说出一首歌曲里一共出现了哪些音及其音名,但却无法很好地唱出来、读出来、记写下来,并用这些音做一些音乐即兴活动。显然这是没有内化的音乐学习,或者说音乐知识的增加并没有和音乐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成正比。

问题在哪里呢?走向真实的学习,我们除了与教材的深度对话,我们还应该走向课程本质的思考。

小学音乐课程的核心价值目标指出,持久兴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这些基本的音乐素养必须是通过探索、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获得。显然,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音乐审美一定不能脱离音乐本质的体验。

我们应该带领学生思考音符时值和音程空间的关系,并将这种时空关系与美妙的音色、和谐的声部融合,在歌声中进行表达;我们还要引领学生感受乐曲中音色、音质、节拍、调性、调号的变化,哪怕是休止符号带来的无限想象;创作是一种很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经常带领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活动,这是一个让知识与技能内化与外显的过程,它正好能够解决那种只会认其名不会唱其音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学习中师生的音乐语汇才能得以较好的发展……当这些音乐思维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并形成他的音乐记忆时,他们的音乐想象力才是丰富的,音乐表达能力才是有内涵的。

学习是超越既有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走向真实的学习,教师的学习是关键。从课堂关系的转变、课程能力的提升到课程价值的追求,是一个教师的改变过程,从角色的改变到能力的改变,最后上升为思想的改变,教师首先要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才能像交响乐团的指挥一样,串联着这个乐团里的每一件乐器,让这些不同音质、不同特质的声音得以交响,让学习在每一个人身上真实地发生。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摘自 |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1年1月刊/栏目:学科教学

编辑 | 张競之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697次推送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