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窝里横,出门怂”是性格缺陷已注定?不,真相和父母有关

日本著名作家稻盛和夫,就曾在自传里公开表示小时候就是窝里横。

小时候如果母亲太忙顾不上他,他躺在地上就嚎啕大哭。如果母亲不哄他,他就越闹越凶。

但只要一出家门,他就会变得特别胆小。

第一天上学校,妈妈一定要在教室。

到开学第三天,妈妈还不能离开教室,只要妈妈一回家,他就跟着妈妈跑出去了。

想不到如此成功的稻盛和夫小时候也有这一面。

“窝里横”是什么?说简单一点,就是孩子在家里有脾气就发出来,自己想怎样就怎样,是典型的不会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外面怂”呢?就是孩子无法正视自己,社交力和表达力都不够好。

其实家长们估计都很好奇,“窝里横、外面怂”的孩子在想些什么?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在他的著名作品《少年路德: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一书中曾提到过:

当孩子呈现出对外软弱、对内强硬时,本质展示的精神上趋利避害的本能。

与正常情况不同,“窝里横、外面怂”的孩子大多是矛盾的混合体,精神人格不够健全,表现为无法正确对待亲近的人,并对外在世界感到恐惧。

是的,“窝里横,外面怂”的孩子,只不过是本能的进行了趋利避害的做法而已。

也就是说孩子清楚地知道在家里横,是因为有人买单。

而在外面横,是没有人给他们的行为买单,所以选择怂,才是对自己有利的。

孩子为什么会“窝里横,出门怂”呢?

为什么会“窝里横”?

第一、跟父母学的

知乎上有人抱怨,孩子在学校里面很听话,回家就是做大爷,说不得骂不得更加打不得。自己天天上班在领导面前装孙子,回家还要应付那么不省心的孩子,怎么就那么气人呢?

有人留言说:这孩子在学你呢!

父母对不同环境的不同处理方式,被孩子看在眼里,他会自然而然地去模仿。

也会形成“在家里可以想怎么样就怎样”、“外面很危险,需要处处隐忍”的错误想法,并将这种行为模式套用到自己的人际交往中。

第二,家里惯的

孩子并非天生的两面派,其个性的养成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

而“窝里横”的孩子,多半成长于过度保护、溺爱的家庭。

在家里父母长辈对孩子有求必应,处处以孩子为中心,自然容易养成自理能力较弱的“小霸王”。

仔细观察那个“窝里横”的孩子,他们很会拿捏尺度的。

在二胎关系纪实节目《我们长大了》里,3岁的妹妹暖宝,就对7岁的哥哥上演了 “窝里横”:

哥哥要去玩,她想睡觉,于是强迫哥哥一起睡。

无论什么事,都要哥哥代劳。去到哪都粘着哥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玩游戏受了委屈,就强行中断哥哥的游戏,求安慰。

是暖宝太小,对哥哥太依赖吗?

暖宝跟别的小朋友相处时是前后完全是两个人,不仅有礼貌,还有界限。

可见正是因为哥哥无原则地宠爱她,她才敢窝里横。

孩子在家人面前,做原来的自己虽然很好,不过凡事都应该有个度。

过度就会变成霸道或恃宠而骄, 长久地骄纵对孩子好性格的形成,很是不利。

第三,是孩子心理补偿的一种需要

有时,家里狠,外面怂,也是孩子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孩子出了门还想呼风唤雨,继续称王称霸,显然是行不通的。

不仅不能做小霸王,还要受挫碰壁。

长期以往,孩子拒绝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同时自卑和怨恨将促使孩子以家里为宣泄口,变本加厉地发脾气,以寻求心理的平衡。

还有一部分孩子,窝里横的动机是为了寻求父母关注。

父母由于平时工作忙,或多或少会对孩子有所疏忽。

如果孩子很乖,可能得不到父母的关注。闹就会有关注,久而久之孩子得到一种认知,想要得到父母关注就要在家横一点。

在《妈妈是超人》里,黄圣依的儿子安迪,就常对她大呼小叫。

对安迪这些无礼行为,黄圣依只是笑笑不计较。

不过我们知道,黄圣依觉得陪伴安迪太少,内心有所亏欠。所以才这样。

虽然孩子“窝里横”的行为很不好,不过孩子因为受挫,本能地对抗成长中的情绪。

又本能的觉得不安全时,蛮横地寻求温暖和安慰,这种行为,值得父母重视。

那“出门怂”又是什么原因呢?

孩子在家比较“横”,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安全的。

但是,在外面,他就会感知到一种危险,所以安全感缺乏导致的“出门怂”。

估计这时候大部分家长都想的是,那就多带出门就好了。

可是也有家长发现,孩子没少带出去,可是为什么还是没一点长进呢?

很简单,因为那是家长强迫的,并非他们心甘情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自己去探索与他人相处的方式,过多干预反而使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在父母的强势下变得害羞、怯懦。

这时候,家长要做的绝不是把他们强硬地推出去, 而是要用包容和理解的态度,为他们建立一个更稳固的安全感。

当然,还有一类"怂孩子",则多半源于家长的过度关心,习惯了依赖的孩子,在外遇到问题,总是会先寻求家长帮助,而不是自己上前解决。

如何让孩子在家里收敛,在外胆大?

收起自己的情绪,不给孩子贴标签

很多父母看着孩子在外面受欺负的怂样时,会恨铁不成钢地说:

“真没出息,只会在家对着我们发脾气,怎么到外面受欺负了,反而一声不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家长一句没出息的负面标签,孩子会破罐子破摔,加剧原有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如果家长常常在孩子表现欠佳时,给孩子一些负面的定性标签,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如你所说的那样。

拒绝无理要求

稍加观察你就会发现,在家里,孩子最不尊重的往往就是那个最迁就她的人。

《中餐厅》中,赵薇曾对一位妈妈说:“你不能让儿子有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将来你老了,他也觉得你没那么重要,不能太把孩子当回事。”

当孩子不讲理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对孩子说“不”说不也是有技巧。

在《孩子:挑战》一书中说:我们要坚持底线,当孩子提出过分要求的时候,我们保持坚定,不要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当孩子耍赖的时候,不解释、不争执、不强迫也不妥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只需要坚定地告诉孩子:“我理解你,也爱你,不过你的要求不对,所以不能答应。”

这种不含敌意的坚决,会让孩子明白,他不是什么时候都能为所欲为的。

毕竟如果总是讨好孩子,以后当生活中没有人讨好他时,他就不会承受严重的挫折。

就像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溺爱他们,把他们的本性弄坏了,他们自己在泉水的源头下了毒药,日后亲身喝到苦水,却又感到奇怪。

为孩子出门社交提供帮助

《如何培养孩子的交际》一书中提到:

如果孩子长时间,在外表现得都软如一条虫的话,那么孩子的正常社交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变弱。

在同伴交往中常常受挫,情绪得不到宣泄的孩子,更是容易出现"家里横,外面怂"的个性。

电影《奇迹男孩》中的奥吉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他因为生病做了无数次手术后面部畸形,进校第一天就遭受嘲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他选择了默默忍受。

不过一回到家,他就把气通通发泄给了家里人。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把这些因为在同伴关系中显得被动与无力而表现出怂样的孩子,称为"被忽视的孩子"。

如果这类孩子学会了如何融入到同伴中,这种怯弱就会随之消散。

家长可以多为孩子创造和同伴玩耍的机会,

如果孩子不情愿,家长可以陪同一起参与,如果孩子依然抗拒,那就下次再找机会尝试。

只要孩子愿意踏出第一步,很快就能跟小朋友熟络,积攒跟同伴相处的经验和自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出门社交只要没危险,家长都不要干涉。让孩子自己试试去解决,减少依赖性。

《不管教的勇气》一书中写道:孩子的独立期要比父母想象中的来得更早,如果父母注意不到这一点,总认为孩子还太小,孩子就会装作无法自立。

无论是窝里横还是外面秒怂,都是孩子观察父母行为后,不想自立的表现。

就像一开始所说的那样,孩子“窝里横,外面怂”是一种本能的趋利避害的做法。

如果窝里不允许他横,在外社交又能够找到自信,孩子自然不会再这样。

如果孩子窝里横外面也横,那毫无疑问是因为无论做什么坏事,孩子的家长都会给他们的行为买单。这毫无疑问是危险和可怕的。

标签: 孩子 父母 暖宝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