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践行,欧美澳教育界流行,这就是积极教育的魅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叫王友的男生用泥土砸另一位男生。陶校长发现后立即制止了他,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来到校长室,一会儿工夫,陶校长也来了。一见面,陶校长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说:“这是奖给你的,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疑惑地接过糖。

随即,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放到王友手上,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砸同学时,你立即就住手了,你很尊重我。”王友听了很惊异,眼睛睁得大大的。

接着,陶校长拿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那位男生欺负了女生。你抱打不平,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校长听后,满意地点点头,掏出第四块糖,塞到王友手中,说:“你能正确认识错误,我要再奖你一块。”说完,陶校长拍拍王友的肩膀,把他送出了校长室。

亲爱的读者,看到这里,你内心有什么感受?如果我们是走出校长室那一刻的王友,相信大家一定更有可能表现出积极的内部力量去面对和反思自己的问题,成为更好的自己吧。

在批评高压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或许还不习惯:当我们做错了一件事,竟然仍能被尊重、被理解,做对的部分仍然能被肯定。

再来看一个国外类似的故事。

当年,在英国有这样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一天,他忽然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于是他偷偷地把校长喜欢的一条狗套住杀掉,然后把内脏一件件剥离观察。

校长知道后,非常生气,决定“惩罚”这个小男孩,让他画一幅狗的骨骼图和一幅狗的血液循环图。小男孩照办了,杀狗事件就因此画上了句号。

这两幅图,至今还珍藏在英国亚皮丹名人博物馆中,而那位小男孩,若干年后因为研制胰岛素成功而荣获了诺贝尔奖,他就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约翰·麦克劳德。

同样是针对“不良行为”,不打不骂,为什么比严厉的批评产生了更好的效果?

对比现在新闻上频频报导的各种扎心新闻,一方面我们总是感叹现在的学生抗挫能力差、抗抑能力弱,动不动就抑郁、自杀,另一方面,校园里却充斥着老师斥责、体罚、吼叫、恐吓、威胁、羞辱、罚站学生等事件。

我相信,很多时候老师批评学生,背后是基于一个积极的动机的:希望学生能改变错误的行为,变得更好;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也有一个积极的动机。

作为教育者,如果我们常常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当前的每一个事件当成漫长时空轴的一个点来看,我们会发现:改正一个小错误或缺点,并不是终极目标;考试拿满分也不是;多才多艺也不是;快乐开心也不是……我们或许会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去颠覆自己对于教育的认知。

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我想任何教育者或父母都希望能够培养一个这样的人:

他是内在充盈、外在丰盛的;

他既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同时拥有良好的品格和幸福生活的能力;

他既能创造当下的成就,也具备未来的竞争力;

他既专注于投入眼前的事,同时也有积极的人生意义的追求;

他既能保持独处时的积极情绪,也能拥有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心灵唤醒和情感回归的时代,幸福已经取代物质需求,成为了越来越多的新生代追求的人生目标。

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需求,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马丁·塞利格曼博士,一反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潮流,一生致力于研究古往今来那些在各个领域成功、卓越、优秀、幸福完满人生的人身上具备哪些优势和品质,最后将他的理论成果梳理出“幸福人生(wellbing)的五元素”:积极情绪、积极关系、投入、成就和意义。

之后,又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育领域,并展开全球范围内的实践。积极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品格与幸福及其学习能力是同等重要的,这也是积极教育最核心的思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中国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在塞利格曼提出的理论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的积极教育实践经验,研发出了“六大模块、两大系统”的积极教育模型。

积极教育的六大模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积极教育将积极心理学中的六大核心模块——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关系、成就、自我,应用到教育领域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业能力,发展孩子的品格优势与美德,塑造孩子的未来竞争优势,同时,培养孩子接纳自我、寻求意义、追求幸福的能力,活出内在富足、外在丰盛的人生。

推行积极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界的一个新趋势,目前已在欧美、日本、澳洲等发达国家实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实践证明:积极教育不仅对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专注等学习能力有显著提升,还培养了学生感恩、坚韧、勇气、爱、领导力等品格优势,以及共情能力、合作能力、自信心和自我控制力等重要的社交技巧,提升了学生的幸福感和快乐感。

在中国,积极教育与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很多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不谋而合,比如:

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对应积极教育中的投入、积极情绪、积极关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对应积极教育中的积极自我)。

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对应积极教育中的积极情绪)。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与积极教育中的目标“塑造未来竞争优势”吻合)……

积极教育的本土化实践证明:打造新型积极教育特色幼儿园,能够让家长、教育者、学生等参与其中的人均能被幸福之光照耀,是教育改革和新家庭教育创新的一条可行路径

针对孩子:积极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上进心、责任心和自信心等方面效果显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针对教师:积极教育提升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心理健康状态,能够专业引领家庭教育,改善了师生关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针对家长:积极教育改变了家长的儿童观、让他们以发展性的思维看待儿童的成长,增进了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针对幼儿园:积极教育原则应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一日生活的组织、五大领域教研、教育评价、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前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家园共育等方面,也为幼儿园带来了积极正向的效果和深远的影响力。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