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24岁北大才女患癌去世,北大首次为学生在八宝山举行葬礼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长短,而是它所产生的意义,有的人活到七老八十也不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到底干了什么,而有的人的生命只有短短24岁,却让人永远的记住了她。人生原本是一张白纸,如何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精彩的篇章,就要看你如何精彩地活了。而今天笔者要给大家讲的这个姑娘,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4岁,但她的精神却一直存在,她就是北大才女张培祥。

寒门出贵子

张培祥于1979年10月6日出生,家在湖南醴陵市的筱溪村。张培祥从小就非常聪明,说她过目不忘都不是夸张,张培祥很喜欢看书,她的姑父在校工会里工作,借着这个机会,她就常常到工会借书看。有一次她上午借了一本十几万字的小说,下午就还回去了,姑父看到后还以为她三心二意没读完,为此还骂了她一顿,但是张培祥却说自己已经看完了,还将书里的情节给姑父讲了一遍,书里面的人物一个也没落下。姑父听完后也是非常吃惊,没想到自己的侄女竟然还是个小天才。

虽然张培祥读书很厉害,但是她小的时候却差点连小学都没读完。张培祥的家里非常贫苦,爸爸常年体弱多病,妈妈更是在小的时候因为患过小儿麻痹,一只手瘫痪不能用,后来还做过乳腺癌切割手术,这让原本就贫苦的一家更是难上加难。张培祥读到10岁的时候,家里实在是供不起她的学费了,眼看着她就要辍学了,最后还是姑父姑母不忍心,就将小培祥带到自己所在的小学里继续读书。张培祥很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是年级第一。在她18岁的时候还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大学。

“飞花”出现,超级红迷

考上大学之后的张培祥拿了家里好不容易拼凑起来的1000元钱,之后就再也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了。为了减轻父母的重担,她白天的时候就出去打工,晚上回来了学习。在北大这样人才荟萃的地方,她半工半读还考到了系里前十。四年本科毕业后,张培祥又开始攻读北大法学院的硕士学位。张培祥非常喜欢读书,尤其是《红楼梦》,是个资深的红迷,她还有个网名“flyingflower”,翻译为中文就是飞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飞花的创作和翻译能力非常强,她在北京电视台上班的时候就开始帮别人写剧本,而她的创作能力也是受到专家认可的。2003年的时候,飞花协助策划了湖南卫视《新青年》的专栏,节目一出就受到了非常大的反响。不过飞花最出名的还是她的作品,她曾创作了《大话红楼》、《飞花读红笔记》、《七种乐器》以及《卖米》等作品,而且《卖米》还得了北大校园原创文学大赛的一等奖。除了创作,飞花还翻译过一些国外作品,并且都成了畅销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飞花谢落,《大话红楼》成遗作

天妒英才这个词用在张培祥的身上正合适。2003年,非典席卷了整个中国,所有人都陷入了人心惶惶的时刻,就在这时张培祥发现自己身体出了问题,到医院检查一看竟然是白血病。那个时候弟弟正是高考的时候,为了不让弟弟分心,也为了不让爸爸妈妈为自己担心,于是她就将此事隐瞒了下来,家里人问起的时候只说是贫血。而且每次为了不让来看望她的人们担心,她都是笑脸相迎,直到晚上一个人的时候才会偷偷躲到被子里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张培祥是不幸的,在她大好的年华却突逢厄运,被病魔缠上了身。但她也是幸运的,因为她的身边有许多人都爱着她,也是,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身边又怎么会缺少爱呢。为了能够保住她的性命,学校以及社会人士都鼎力相助,她曾经工作过的北京电视台以及请她翻译过国外著作的部门,也都拿出巨资以求保她一命。然而,飞花还是飞走了,她的生命最终只停留在24岁,而那本《大话红楼》也停在了第三十一回,成了飞花的遗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结语

张培祥的骨灰最后被葬在了八宝山,17年前,也就是2003年9月份,北大领导及师生都来参加了她的追悼会,而这也是北大第一次为一个学生在八宝山举行葬礼。一个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这个选择权都握在自己的手里,不要说什么一出生就输在起跑线,张培祥的起跑线要比一般人低得多了,但她却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流芳千古,因为他们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