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晚一年上幼儿园,可能改变一生轨迹(父母必看!)

作者丨朗读君

在孩子读书这件事上,家长们可以说是费尽心力,尤其是孩子的入园年龄,让家长们一筹莫展。

幼儿园是孩子学习的起步阶段,家长们生怕孩子会落后,很多家长纷纷让孩子早入园,力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有的家长却提出让孩子晚入园的观点。

那究竟,孩子到底是早入园好,还是晚入园更好呢?

娇妈今天便为各位家长梳理一番,大家快来一探究竟吧!

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晚上一年幼儿园

关于孩子上幼儿园的年龄,很多家长莫衷一是,不知道到底是该让孩子早入园,还是晚入园。

其实,持这两种论调的家长都各有原因,但通病是,他们都没从孩子本身发展情况出发:

关于孩子早入园的原因,很多家长表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而晚入园的家长们则“相信科学”,他们受到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机构与托马斯·迪教授合的结论影响:

”孩子晚上一年幼儿园,无论是对他眼下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是对日后的成长,都是大有好处的。“

但其实,此研究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教育体系,因为根据研究原文来看,其强调的kindergarten时期延长一年,对长期发展有一定影响的观点,是基于美国的教育体系。

要知道,美国的kindergarten(一般是五岁去上)并不等同于国内的幼儿园,如果要和国内幼儿园对等,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对应的是preschool(三岁上)。

也就是说,此次研究范围并非幼儿园,研究结果也并非对国内孩子晚读一年幼儿园的理论支撑。

但为什么我们还是主张让孩子晚上一年幼儿园呢(一般3岁上)?

其实, 关于这点和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有关。

实际上,让孩子早入园,不仅不会超前发展,甚至适得其反,违反孩子成长规律。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被试者是一对出生46周的同卵双生子1和2。

格赛尔先让1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梯实验,2则不进行此种训练。

6周后,1爬5级梯只需26秒,而2却需45秒。

从第7周开始,格赛尔对2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结果2反而超过了1,只要10秒就爬上了5级梯。

这个实验说明: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

换句话说,家长“人为”的早入园,违反了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只有当孩子相应的生理和心理成熟度足够,孩子才会学得更快。

从生理基础方面来看,脑科学研究认为:

“大体上说,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

这时候如果把孩子直接送去幼儿园,孩子可能会出现“表达焦虑”的情况。

而从四岁开始,孩子的语言发展开始较为完善,在去幼儿园的时候,表达交流上也会更加自然。

孩子能在幼儿园和老师、同学们面前,正常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孩子也会更加自信,乐观。

而从心理层面来看,教育家史蒂夫·比杜尔夫说:

“把年龄不足3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此外,美国一项最新研究也指出:

“无论托儿所有多好,那些较早或较久待在托儿所的儿童,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更不听话。”

总的来说,晚入园一年,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的生理机制各方面发展更加成熟,以适应幼儿园的需求,另一方面,晚入园也可以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让孩子能更接受上幼儿园这件事,减少和家长之间的隔阂。

入园后

这几件事家长一定要做好

心理科医生李智永认为:

“导致儿童心理疾病高发的原因,与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家长的情感陪护是否充足,有直接关系,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上幼儿园的孩子,更容易发生心理问题。”

为了让孩子身心健康,除了让孩子晚一年入园,家长还要做的是,帮孩子慢慢适应幼儿园的节奏,下面是朗读君为大家整理的注意事项,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问题,酌情采用:

1、给够孩子安全感,注意加强沟通

家长要抽离,给够孩子安全感

孩子在刚入园的时候,最先面对的便是分离焦虑。

面对这种焦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情绪变化,大多孩子会难以接受,哭叫不止。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一哭,心也跟着流泪,光从孩子出门到幼儿园就要费一番劲,家长也很焦虑。

其实,越是这样的时刻,家长越不能比孩子还陷在分离焦虑里,要学会抽离情绪。

家长这时候该做的,其实是给够孩子安全感,孩子面对陌生环境自然会不适应,这是正常现象。

家长不必夸大和孩子的分离,要相信孩子可以很好地适应,只要给够孩子安全感,让孩子和学校老师、同学逐步熟悉,建立安全感,孩子便会克服这种焦虑。

如果家长过于担心,一直在学校徘徊,或者是强硬的离开孩子,都不利于孩子熟悉新环境。

家长可以先陪同孩子在学校了解环境,给孩子介绍老师,让孩子对老师不再疏离,做孩子接受新环境的“引领者”。

在孩子入园后,家长陪孩子在学校呆一会儿,耐心和孩子讲解,让孩子情绪缓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到学校的事物上,等孩子注意力不在家长身上的时候再离开。

教孩子“社交话语”,让孩子基本自理

刚入园的孩子,可能不仅说不清话,还不会自理,有的孩子还会尿裤子。

为此,家长在家就要提前给孩子“上个课”,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知识。

比如很多孩子习惯了说,“我要,给我”这样的短句,家长可以提前教孩子说:“可以给我,我能吗?”这样的句式,让孩子在和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学会尊重别人。

此外,家长也要让孩子学着自己吃饭,穿脱衣服,上厕所等这些基本自理能力。

以免学校孩子多,老师顾不上的话,孩子也能照顾好自己,不会造成恐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认真倾听孩子,加强孩子分享欲

孩子们性格不尽相同,有的孩子比较内向,有的孩子则很是活泼。

在孩子入园后,家长要主动多询问孩子的在幼儿园的情况,无论孩子表达是否明晰,家长也要多问,让孩子多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情况。

此外,家长不仅要问,也要认真听孩子的感受,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刚去幼儿园,孩子可能会遇到很多从来没遇到的情况,家长要认真倾听,不要应付了事。

如果家长能一开始从幼儿园就养成孩子爱分享学校情况的习惯,何愁与孩子不亲近。

孩子也会因为分享而对幼儿园有了期待,可以把在学校发生的事讲给家长听也让他们对幼儿园逐渐建立安全感。

2、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帮孩子查漏补缺

当孩子逐渐对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后,家长便要把关注点移到孩子的认知学习上。

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各有不同,当孩子入园后,家长要多了解孩子的水平,因材施教,帮孩子顺利渡过幼儿园学习阶段。

针对孩子的认知水平,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练习,毕竟幼儿园不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也要依赖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和教育。

认知水平低,先让孩子“吃饱”

孩子的认知水平如果比较低,可能表现在接受知识的速度,理解力方面都“慢半拍”

针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就要更加注意孩子的认知水平“低洼之处”,帮孩子填平这个坑。

如果孩子接受知识的速度慢,家长就要多观察,孩子是比较容易分心还是其他原因,不要轻易的给孩子贴标签,觉得孩子比别人慢,就是“笨”,每个孩子的认知发展能力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理解力强,有的孩子记忆力好。

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查漏补缺,让孩子更加均衡的全面发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认知水平高,给孩子些“甜点”

如果有的孩子,认知水平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可能就会出现幼儿园的知识,不够孩子学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给孩子选取一些优秀的绘本、益智游戏包等,开发孩子的各种认知能力,让孩子更上一层楼。

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到超前教育的问题时,特别强调:

学生是一张白纸,交给老师,老师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在此之前,左一道右一道,把孩子画得五花八道,这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幼儿园作为孩子成长的一大步,家长一定要更加重视。

但对家长来说,重视不意味着超前,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帮孩子顺利熟悉幼儿园。

如果今天的分享对你有帮助,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人哦!希望各位家长都能帮孩子熟悉幼儿园,让孩子能在幼儿园快乐学习生活!

注: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