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藕田泥鳅养殖技术有哪些

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与坑相通,开挖纵横数条沟,沟宽、深均为 30~40厘米,坑和沟的面积占藕田总面积的10%左右,为夏季高温、施农药和化肥及藕田晒田时作为泥鳅的栖息场所,同时又便于集中捕捞。六,泥鳅的品种主要有哪些?3,泥鳅一般在晴天的早晨产卵,上午10时左右产卵结束。

池塘建设应该选择避风向阳、进排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积一般为1000平方米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设网拦,在田中开挖多个面积为5~8平方米。

 


 

一,池塘建设

 

选择避风向阳、进排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积一般为1000平方米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设网拦,在田中开挖多个面积为5~8平方米、深60厘米以上的坑,最好用砖砌一下。与坑相通,开挖纵横数条沟,沟宽、深均为 30~40厘米,坑和沟的面积占藕田总面积的10%左右,为夏季高温、施农药和化肥及藕田晒田时作为泥鳅的栖息场所,同时又便于集中捕捞。

 

二,培水与放种

 

藕池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深保持30~50厘米,并施入猪粪等有机肥培育水质,每亩用量为100~200千克。待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即可投放鳅种。3~4厘米长的鳅种,每平方米放养密度为15~30尾,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

 

三,饲养管理

 

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须增加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类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10%。投饲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饲。此外,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加注新水。

 

四,泥鳅鳃霉病防治技术

 

泥鳅鳃霉病是由鳃霉菌寄生在泥鳅的鳃上引起的一种疾病,那泥鳅鳃霉病该怎样防治呢?下面黔农网小编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泥鳅鳃霉病的防治技术吧!

 

五,流行情况

 

主要流行于5~10月份,尤以5~7月为甚,当水质恶化,特别是水中有机质含量高时,容易发生此病,在几天后可引起病鳅大量死亡。

 

1,症状

 

病鳅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黏液增多,鳃上有淤血或缺血的斑点,呈现花鳃,病重时泥鳅高度贫血,整个鳃成青灰色,镜检可见鳃上有大量霉菌。

 

2,预防

 

平时注意换水,保持塘中水质清新,不要过于富营养化,有机质含量太高易爆发此病。发现池中有死泥鳅,要及时捞出,特别是高温天气,一定要把死鳅捞出。否则,泥鳅的尸体在池底腐烂会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大量细菌,腐烂的尸体还会滋生霉菌,所以要及时消毒和施用底质改良剂。

 

3,治疗方法

 

(1)先杀寄生虫。

 

(2)杀细菌和灭真菌同时进行,可用碘三氧或硫醚沙星配合食盐水全池泼洒。

 

(3)内服水霉药与杀菌药。

 

(4)勤换水。

 

六,泥鳅的品种主要有哪些?

 

1,真泥鳅

 

一般称泥鳅。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圆形,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体表粘液较多,头部尖,吻部向前突出,眼和口较小

 

2,大鳞副泥鳅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

 

3,中华沙鳅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又称钢鳅。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目前国内也有很多观赏用泥鳅,体态和一般泥鳅一样,只是颜色更为艳丽,适合用于家庭饲养及观赏。

 

七,泥鳅自然繁殖和半自然繁殖

 

1,完全自然繁殖

 

完全自然繁殖又叫诱集繁殖,是利用泥鳅的自然资源,人工诱集其产卵群体并获得受精卵的方法。采用此法时,首先在产卵季节,利用泥鳅的产卵习性,即喜在岸边的水草丛中产卵,相应地选择环境僻静的水草区,先在浅水处投施2筐草木灰,然后在诱产区施0.6一0.8千克的猪、牛、羊等畜粪水,这样能诱集大量泥鳅到此区域的水草丛中产卵繁殖,但应对此自然区域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防青蛙等敌害侵入,影响繁殖效果。也可利用人工鱼巢收集自然水域中的受精卵,移到特定的容器中孵化,这样可提高孵化率。 

 

2,半自然繁殖

 

半自然繁殖是在人工条件下,让成熟的泥鳅自行交配产卵的方法。此法需要建造产卵池和孵化设施,繁殖之前,产卵池与孵化设备都要消好毒备用。亲鳅的雌雄配比:如雄鳅个体较大,按1:1.5或1:2,若雄鳅体长仅10厘米左右,则雌雄比可调整为1:3一4,增加雄鳅的数量。每平方米可放7一10组。为保证正常繁殖,水温宜稳定在18℃以上时进行,在北方大概要到每年的5月中旬,长江两岸水域在每年的4月下旬,南方在每年的3月底、4月上旬就可以进行。将鱼巢绑扎在竹竿上,悬吊在产卵池的中间或四角,使之浸没在水面下。另外,因泥鳅卵黏性差,因此要注意检查和清洗沉积在鱼巢上的污物,以免影响受精卵的黏附效果。 

 

3,泥鳅一般在晴天的早晨产卵,上午10时左右产卵结束。当产卵基本结束后,就立即将粘有卵粒的鱼巢移到孵化池或其他孵化设施中进行孵化,并更换和补充新鱼巢放到产卵池中,以收集尚未产卵的亲鳅的卵。最后一批泥鳅产卵后,可以就在产卵池内进行孵化,但一定要将产卵池内的亲鳅全部捕出,以防亲鳅吞食鱼巢上的卵粒,影响出苗率。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