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出现肝胰腺白点大量死亡怎么办?

罗氏地区都发生了以头胸甲上方呈现“白点”症状的罗氏沼虾疾病,发病率高,死亡量大,无有效药物治疗,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利洋公司技术部、研究所于去年年末和今年5月对广东珠海和新会地区出现的罗氏沼虾“白点”症进行了流行情况调查和取样进行实验室诊断,现将初步调查结果小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罗氏地区都发生了以头胸甲上方呈现“白点”症状的罗氏沼虾疾病,发病率高,死亡量大,无有效药物治疗,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利洋公司技术部、研究所于去年年末和今年5月对广东珠海和新会地区出现的罗氏沼虾“白点”症进行了流行情况调查和取样进行实验室诊断,现将初步调查结果小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主要临床症状  

        

罗氏沼虾“白点”症的主要症状是开始发病虾的额剑发红,之后附肢发红,然后肝胰腺发红(萎缩或者肿大),最后在眼柄基部和胃之间出现小白点症状(图3),解剖和组织切片显示此处组织为罗氏沼虾的触角腺,接着虾就不吃料、趴边、死亡。

 

池塘中趴边的“白点”罗氏沼虾(黑色箭头指示罗氏沼虾白点位置)

 

“白点”罗氏沼虾(黑色圈圈出白点位置)

 

“白点”罗氏沼虾白点处组织(取下头胸甲即可见白色组织-触角腺,黑色圈内)

 

二、流行情况

       

“白点”症发病时池塘水温一般在20~31℃,一定范围内的水温升高,如11月份盖冬棚后,水温达27~28℃时,易出现“白点”;刮虾应激大,刮虾后易出现“白点”;水变后水质恶化也是发病高峰;无论放养那里的苗种,都可以发生“白点”症;单养罗氏沼虾、罗氏沼虾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池塘,淡水、海水池塘都可发生“白点”症,但在南美白对虾上未见有“白点”症状;虾苗、大虾均可发生“白点”,小至放苗10天,大至放苗4个月都可出现,大虾养到10克大小时,“白点”症最明显;“白点”呈区域性发生,通常一个池塘出现“白点”,附近同一个围的池塘就会陆续出现。一般消毒、杀菌后死亡增加,或表面上爬边虾减少,实际上之后死亡更严重;罗氏沼虾“白点”出现后虾每天死亡量从十几、二十几只不等,严重者甚至“全军覆没”。

 

三、实验室诊断情况

         

对“白点”症罗氏沼虾及健康无“白点”罗氏沼虾取样,进行细菌分离、病毒检测、组织病理观察。结果鲜有细菌可分离培养出来;实验室检测白斑症病毒、诺达病毒、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对虾杆状病毒、桃拉病毒、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6种病毒,均呈阴性,检测虾肝肠胞虫亦呈阴性;组织切片显示健康罗氏沼虾与“白点”罗氏沼虾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白点”组织-触角腺上,健康罗氏沼虾触角腺细胞核非常密集,核内多核仁,呈辐射状迂回(图4)。而“白点”虾的触角腺组织内多细胞坏死,细胞核固缩、染色变深,迂回结构消失,细胞排列不整齐,同时可见多量的染成灰蓝色的、圆形周围有透明带似“荷包蛋”的胞质内病毒包涵体(图5 红色箭头指示)。肝胰腺、肌肉、鳃组织无明显异常。

        

结合罗氏沼虾“白点”症的临床发病症状、流行特点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初步判断该病可能由某种病毒引起。

 

健康罗氏沼虾触角腺组织结构 H·E染色 400X

 

“白点”罗氏沼虾触角腺组织结构 H·E染色 400X

 

四、防控建议

 

1、根据水质情况,及时用“碧水安”(1瓶/3亩)、“速解安”(1包/3亩)调水、稳水,防水变诱发发病;同时根据底质情况,定期改底。

 

2、平时尽量不用消毒剂“消毒”,“消毒”后容易诱发发病,发病后消毒加大死亡量;同时也少用其它刺激性大的药物,避免刺激加大死亡;

 

3、发病后及时减料,一天只喂一餐,可减少死亡;不杀、少杀纤毛虫等虫,防止诱发发病和增加死亡。

 

罗氏沼虾出现肝胰腺白点大量死亡的治疗方法

 

由于早晚温差过大,加之池塘底部恶化,罗氏沼虾出现肝胰腺白点,随后出现趴边死亡,特别在蜕壳期间死亡量会呈现上升现象。

 

建议

 

1.使用本草粒粒净、底清净和氧化性底改交替使用,5天一次,对底质进行有效处理。

 

2.每周外泼芪黄素+应激素,解决温差导致应激。

 

如果已经发现此类问题

 

1.本草粒粒净和氧化性底改充分进行底改处理。

 

2.上午哈雷+应激素外泼,下午肝肾康+果根素外泼。

 

由于早晚温差过大,加之池塘底部恶化,罗氏沼虾出现肝胰腺白点,随后出现趴边死亡,特别在蜕壳期间死亡量会呈现上升现象。

 

建议:

 

1.使用本草粒粒净、底清净和氧化性底改交替使用,5天一次,对底质进行有效处理。

 

2.每周外泼芪黄素+应激素,解决温差导致应激。

 

如果已经发现此类问题

 

1.本草粒粒净和氧化性底改充分进行底改处理。

 

2.上午哈雷+应激素外泼,下午肝肾康+果根素外泼。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