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病的病因

亦有报告羊等草食动物可作为传染源,并经检验证实。而主要与生食的饮食习惯有关。感染后第2周,IgM、IgG抗体滴度升高,抗成虫抗体在感染后15d出现,对长期感染有部分免疫。抗幼虫抗体出现在感染后30d五,对长期感染无保护作用。

1、传染源: 主要是猪、猫、狗、鼠等其他如野猪、熊、狐、狼等哺乳动物亦可作为传染源。其中以猪、鼠为重要,猪食逻辑中的肉屑或鼠尸肉,人再进食带虫的猪肉而感染。亦有报告羊等草食动物可作为传染源,并经检验证实。

2、传播途径: 人类食生或不熟的猪或其他动物肉而感染。骨骼肌中的包囊在-12时可存活57d,在腐肉中可存活2-3个月。不充分的讯熏烤或涮食都不足以杀死包囊幼虫。此外,在动物间通过粪便传播受到一定的关注,人群间此种传播亦并非不可能,尤其感染后4h为内排出的粪便感染力最强。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与年龄、性别、职业、地域、季节无关。而主要与生食的饮食习惯有关。人被感染后既可产生体液免疫又可产生细胞免疫。对再感染具一定免疫力。感染后第2周,IgM、IgG抗体滴度升高,抗成虫抗体在感染后15d出现,对长期感染有部分免疫。抗幼虫抗体出现在感染后30d五,对长期感染无保护作用。

4、流行情况: 旋毛虫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欧美发病率较高。我国在云南、河南、西藏、广东、广西、湖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有发生或流行。

上一篇:旋毛虫病的治疗
下一篇:旋毛虫病的症状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