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的辨证论治

皮疹发生于头面部,伴有恶寒或寒战,高热,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纳呆,口渴,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洪数。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慢性复发性丹毒非急性发作。

风热火毒型

 

【证见】 皮疹发生于头面部,伴有恶寒或寒战,高热,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纳呆,口渴,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洪数。

【治法】 清热凉血解毒,佐以祛风。

【方药】

1.主方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方,录自《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黄芩、牛蒡子、柴胡、玄参、牡丹皮各12克,黄连、桔梗、升麻各9克,连翘、板蓝根各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甘草5克,薄荷5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肝胆火盛型

【证见】 皮疹发生于胁下腰胯部,成大片状。伴有发热,恶寒,口苦,咽干,目赤,胸胁部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 泻肝火,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泽泻、木通、牡丹皮各12克,车前子15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大黄12克(后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龙胆泻肝颗粒,口服,每次1~2包(4~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火毒挟湿型

【证见】 皮疹发生于小腿、足背部,或并见水疱、大疱。伴有恶寒,发热,疲倦乏力,头痛,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1.主方萆Z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薜、防己、木瓜、金银花、连翘各15克,牡丹皮、牛膝各12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水牛角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热毒内陷型

【证见】 病势急骤,除有皮疹之表现外(以发于头面部者较易发生邪毒内攻),并见寒战,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洪数或弦滑数或沉而数。

【治法】 泻火解毒,清热凉血。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水牛角60克(先煎),生地黄、金银花各30克,生石膏30克(先煎),赤芍、连翘各15克,黄芩、玄参、栀子各12克,牡丹皮、知母各9克,黄连、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1)紫雪丹或新雪丹,口服,每次1~2瓶,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2)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湿热夹瘀型

【证见】 皮疹反复发作,或形成象皮肿者,伴时有发热,疲倦乏力,肢体沉重,纳呆。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涩。

【治法】 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

1.主方萆Z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薜、泽泻、木瓜、忍冬藤、丝瓜络、赤芍各15克,牡丹皮、通草、防己、苍术各12克,生薏苡仁30克,滑石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坚肿难消者,酌加穿山甲、皂角刺各12克,乳香、没药各9克等。

2.中成药

(1)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慢性复发性丹毒非急性发作。

(2)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5日为1个疗程。

3.单方验方

(1)苍术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苍术1000克,加水连熬3次,取汁,慢火煎成浓膏,加蜂蜜250克,调和成膏。每次服1匙,每日2次,温开水冲化服。适用于慢性复发性丹毒非急性发作。

(2)苍术防己泽泻升麻丸(顾伯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苍术、防己、泽泻各60克,升麻3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9克,每日2次,饭前用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大脚风(即已形成象皮腿)者,可常服。

上一篇:丹毒的外治法
下一篇:丹毒的辨证分析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